1999年,李驰和合作伙伴韩涛一起在深圳成立了自己的投资公司—同威资本,迈出了私募生涯的第一步。
李驰看起来有些与众不同,多少有点文人气质。他在1989年5月来到深圳,从1992起涉足A股,19%年开始涉足港股。他曾说,20世纪90年代的股市,前5年是短线暴力的巅峰,后5年则是坐庄最凶猛的时期。“投机”是那个10年资本市场的主旋律。
1997年,李驰去了香港,一开始在深圳公司驻港公司工作,负责公司的投资工作,同时也开展了自有资金的投入。在香港的这段时间让他的投资理念得到了升华。
正是在香港,让李驰真正见识了资本市场的残酷。让李驰印象颇深的一只叫四川成渝的股票。1997年,四川成渝股票首先在香港上市,发行价是1.55元。李驰觉得价格合适,就用了几千万元去买,结果第一天就跌破了发行价。一年后该股最低跌到过0.3元。
李驰这时才深刻明白,市盈率才是高低贵贱的标准。一开始的时候,李驰还觉得股价在历史低位的股票,很有可能是因为被低估,但事实证明,越走下坡路的股票往往更会烂得像个无底洞。
尽管世纪之交的香港沉浸在科技股的泡沫狂欢中,但李驰的思想已经发生了变化。他开始回头研究巴菲特、彼得,林奇等投资大师,由衷地发现“真理其实挺简单,关键在于人们不知道真理就这么简单”。1999年,他与合伙人韩涛一起,成立了同威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2003年的时候,市场低迷,李驰感觉股票不适合炒了,而是要脚踏实地以做事业的心态投资。此时的李驰选择了介入法人股投资。2005年,内地银行香港上市的第一只股交通银行在香港上市后,李驰在招股说明书上发现,大股东承诺将来增持交通银行价格不会低过1.7倍的净资产,交通银行的第二大股东是中国财政部,第二大股东是汇丰银行。而当时交通银行法人股在民间转让的交易价格多是净资产的1.213倍。发现机会的李驰开始募集资金收购。
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发生了。收购的时候,李驰发现不能用同威公司的钱买,因为法人股只卖给准金融机构。于是李驰他们就想法子找到了信托公司,通过信托公司发行信托产品融资去买。这个无心之举,使他不小心成为信托产品的管理人。有人说,他们才是阳光私募的“始作俑者”,因为这个想法直接叩开’了证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大门。
在收购交通银行法人股的同时,李驰也收购了太平洋保险的法人股—因为当时很多机构既是交通银行的股东也是太平洋保险的股东,买交通银行的时候会搭配太平洋保险。于是,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同威一共收购了5家公司的法人股,包括交通银行、太平洋保险、兴业银行、金风科技和上海银行。截至2009年上半年,除上海银行,其他4家公司都已在A股市场上市。
2003年开始,中国经济在不知不觉之中开始起飞。而证券市场直到2005年,才触底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