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恒大研究院 任泽平 罗志恒 贺晨 王孟嫫
疫情将全面冲击我国宏观经济、中观行业和微观个体,影响虽然沉重但是短期的,不会改变中长期经济走势。只要我们在强力应急的同时,大力推动改革开放,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信心来自于我们务实有效的举措,共克时艰。
值得重视的是,疫情暴露了我们在社会治理、应急体系、医疗科技、小微企业融资难贵、税费负担重等方面的长期累积问题,让我们更清醒深刻地认识到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的真实差距。如果在应对上长短结合,在短期应急措施的基础上,通过改革的方式彻底解决长期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加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硬实力,让悲剧不再重演,化危为机,有助于真正提振经济和市场信心。
危机并不可怕,关键是怎么应对。类似中美贸易摩擦,虽然一开始是危机,但是我们借机推动久拖不决的金融和汽车开放、知识产权保护、营商环境改善、减少政府补贴等改革开放措施,必将是长期红利,真正提振投资者信心,提高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率。不要放过任何一次危机!1998年遭遇亚洲金融危机,随后我们推动了国企改革和住房改革;2001年加入WTO,面对“狼来了”,我们坚定开启新一轮改革开放;2018-2019年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我们以二次入世的勇气再次推动新一轮开放。这次呢?
一、客观评估本次疫情对经济和市场的影响
我们初步判断此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将大于2003年非典,但时间可能更短,同时我们也要做好疫情恶化、形势更严峻和持续时间更长的准备,具体影响大小取决于疫情持续时间和政策对冲力度。判断主要是基于此次疫情传染性更强,但此次防控的及时性、力度和经验明显强于2003年非典。
未来有三种情景。
情景一:防控及时得力,疫情持续时间较短,对经济的冲击也主要局限在一季度,疫情高峰出现在2月中旬,此后逐步下降,3-4月结束,四个季度的GDP增速预计为4%、6%、5.8%和5.6%,全年5.4%。
情景二:由于春节复工人口流动、气温较低利于病毒传播以及防控不得力,疫情可能延续至二季度,最终在各方面的努力及气温升高的帮助下于6月左右结束。疫情持续时间较长,将影响整个上半年的经济增长。四个季度GDP增速预计分别为4%、5%、6%和5.8%,全年5.2%。
情景三:考虑到病毒的前期潜伏期较长、传染性较强以及未来变异的可能性、复工以后再次扩散和传播、防控上可能的疏漏,疫情持续时间可能会超出预期,要充分估计形势的演化可能比第二种更严峻,坚持底线思维。四个季度GDP增速预计分别为4%、5%、5%和6%,全年GDP增速为5%。
需要重视的是,从结构上,民企、小微企业、弹性薪酬制员工、农民工等受疫情的影响更大,餐饮、零售、旅游、交运等行业受冲击最大,应是政策重点支持的对象。
从资本市场来看,疫情的爆发短期利好债市,利空股市,但中期仍取决于经济基本面和趋势。
二、本次疫情暴露出很多长期积累的体制机制问题
本次疫情应对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信息不公开透明、媒体监督缺乏、应急医疗薄弱、民生支出不足、地方政府前期被动应对、社会治理体系落后等。这些短板的暴露是很好的清醒剂,要吸取教训,推动改革弥补短板。
一是前期信息不公开透明,导致大量潜在感染人群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向全国流动,进一步加大了疫情扩散的严峻性与防疫的难度。据公布数据,有500多万人在春运期间离开武汉。据百度地图慧眼统计,1月10日至1月22日,每天从武汉出发的人群中有6成前往孝感、黄冈、荆州等湖北省内其他城市,此外还有大量人群前往河南、重庆、湖南、北京等省市。这客观上造成了疫情的传播与扩散,使得潜在感染人群流入较多的省市成为当前疫情较为严峻的地区。
二是地方政府前期被动应对,部分地区出现不担当、不作为、“一刀切”等防疫不力的情况,地方政府治理体系滞后。早期对疫情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官员对疫情认识不清,没有及时普及民众认知、采取隔离措施;疫情扩散后部分地方政府各自为政,“一刀切”进行封路防疫,导致企业及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受阻。
三是应急医疗薄弱,救助分配效率低下。疫情爆发后,尽管各地的医疗救治队和应急医疗物资支援武汉,但武汉应急医疗资源依然告急。这一方面与前期应急医疗体系建设不规范,应急响应、现场组织等操作规范和流程不明晰有关。另一方面物资调动、入库、分配权责不明,使得医疗物资分配效率低下,进一步恶化武汉疫情。
四是此前经济增速换挡与中美贸易摩擦、金融去杠杆等因素叠加,经济持续下行,民营、中小企业等经营困难增加,融资难贵、税费重、成本上涨等问题突出。这次疫情将使得民营中小企业雪上加霜,加快相关财税金融改革的紧迫性上升。
三、中央正在采取积极措施应对疫情
疫情发生后,央行、财政部、证监会等多部委快速出台应对方案,释放稳定预期信号,对冲疫情影响,为受疫情影响的地区、行业、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保证企业资金链、现金流的接续,提振市场信心,维护市场稳定。央行表示,将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常备借贷便利、再贷款、再贴现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金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2月3日开展1.2万亿元逆回购操作。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支持实体经济,促进货币信贷合理增长。财政方面,截至2020年1月29日下午5时,各级财政已累计下达疫情防控补助资金273亿元,确保疫情防控经费需要。
针对疫情防控相关领域,专项再贷款保障信贷支持,财政贴息降低成本。央行将会同多部委对疫情防控骨干企业实行名单制管理,通过专项再贷款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金融机构对名单内企业提供优惠利率的信贷支持,中央财政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给予贴息支持。
针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行业和企业,加强信贷支持,予以展期续贷,适当下调利率,保证企业资金链、现金流的接续。央行、银保监会要求金融机构提升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的金融供给能力,对受影响较大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行业,以及有发展前景但受疫情影响暂遇困难的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业到期还款困难的,可予以展期或续贷。通过适当下调贷款利率、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等方式,支持相关企业战胜疫情灾害影响。证监会提出,免收湖北省上市公司、挂牌公司2020年度上市年费和挂牌年费,免除湖北省期货公司2020年度会费和席位费。同时,对受疫情影响客户,股票质押业务可申请展期3-6个月,融资融券业务不主动实施强制平仓。
针对金融基础设施,保障基础设施安全,维护金融市场平稳有序运行。各部委提出,加强服务保障,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要求开设“绿色通道”;稳妥开展金融市场相关业务,加强流动性管理与风险应对,对受疫情影响较大地区的金融机构,要求保持正常业务往来,加大支持力度;提高债券发行等服务效率,对疫情相关地区金融机构、企业募资建立“绿色通道”;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灵活妥善调整企业信息披露等监管事项、适当放宽资本市场相关业务办理时限。
四、转危为机:以改革的方式应对疫情提振信心
疫情暴露了我们在社会治理、应急体系、医疗科技、小微企业融资难贵、税费负担重等方面的长期累积问题。如果在应对上长短结合,在短期应急措施的基础上,通过改革的方式解决长期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加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硬实力,让悲剧不再重演,有助于真正提振经济和市场信心。
(一)短期措施:救急如救火
1、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细化落实30条对疫区和重灾行业小微企业的贷款支持措施,出台税收减免政策。
小微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疫情对其带来的冲击更大,但却是解决就业的主力军。2月1日央行、财政、两会、外汇局联合出台的30条措施中总体提出支持小微和民企,强调不得抽贷断贷,鼓励续期、下调利率。
建议后续跟进落实,保障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小微企业融资可得性,适当降低成本,支持其资金链、现金流的接续。同时,应尽快出台针对疫区和重灾行业小微企业的减税降费、社保减免和延期收缴政策,对冲成本费用压力。
2、尽快出台税收减免、降低社保缴费率等措施,将两会后要推行的改革措施提前实施。
(1)适当减免一季度受疫情影响严重的部门尤其是交运(民航、公路客运、水路客运和出租汽车)、旅游、餐饮、住宿等行业的增值税,亏损金额抵减盈利月份的金额以降低所得税税基。
(2)进一步降低社保缴费率,养老、医疗缴费率可分别降低1和2个百分点,降低企业负担。
(3)给予企业部分受疫情影响期间受损行业和企业的财政贴息,不必设定名单制管理扩大惠及面,可暂定一个季度,视疫情持续时间再调整。
(4)对参与捐赠的企业和个人行为予以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抵扣,不受目前企业所得税税前利润12%限额的约束,鼓励社会捐赠。
(5)扩大赤字率至3%。当前财政收支矛盾大,且2020年以收定支,财政收入下降,疫情防控支出增加,属预计外的支出,为避免挤压其他民生和稳增长支出,有必要扩大赤字。
3、对重灾地区和行业进行定向降息降准。除了提供短期流动性之外,对重灾地区和行业进行定向降息降准,稳定市场预期,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4、动态评估企业股权质押、融资融券风险,不主动实施强制平仓,对重灾地区和行业内企业,给予展期、放宽时限等支持。
2月3日A股开市,是权衡利弊的结果,是对市场规则的尊重。但需要做好充足准备,对随时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做好预案,让资本市场正常发挥融资定价功能。
当前场内股票质押融资余额达0.88万亿,须警惕因股市短期下行压力带来的股权质押暴雷风险。2月2日,证监会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对股权质押在疫情防控期间到期的湖北地区客户可申请展期6个月,其他地区客户可协商展期3至6个月。建议后续定期动态评估不同地区、行业及企业的受疫情影响情况,分类采取措施对到期融资进行展期、放宽时限等支持。
(二)长期改革措施:让悲剧不再重演,化危为机
1、强化信息公开透明,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清单管理和政府信息定期披露机制。加强舆论监督,充分尊重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对重大公共事件的知情权,避免公权力被滥用。
2、大力补齐医疗短板,改革医疗体制,放开市场准入但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提高医务人员薪酬水平和改善工作环境,提高财政支出中医疗等民生支出占比。
3、加强应急医疗体系建设。一是要落实医院、疾病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应急工作规范,明确应急响应、现场组织、工作流程、处置措施等操作规范和流程。二是加大政府对应急医疗人才、设备经费的投入与支持;组建各级应急医疗救援机动队伍,人员由临床救护、流行病学、特种医学、实验室检测、消杀灭等方面专家和工作人员组成,不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确保卫生应急救援队伍的稳定性。进一步健全急救人才引进和分配激励机制、完善绩效考核办法。三是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强化卫生应急储备物资动态管理,健全物资储备和调用制度。
4、强化社会治理体系和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建设。一是治理理念上,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从传统“堵”的思路转移到“疏”的思路。二是完善治理主体,推动政府、社会和公众公共参与的协商,在信息共享、情况通报等层面加强合作。三是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四是打造智慧政府,深化政府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五是强化官员问责体系,表彰抗击疫情战斗英雄,正反两方面实施激励约束。
5、优化减税降费方式,从当前主要针对增值税的减税格局转为降低社保费率和企业所得税税率,提升企业获得感。一是继续下调社保缴费率3个百分点,其中养老、医疗保险缴费率分别下调1和2个百分点。二是下调企业所得税税率至21%,与美国联邦企业所得税税率相当。
6、以注册制改革为抓手,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五大配套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民企中小企业和创新企业融资问题。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难以满足科技创新企业融资需求,注册制改革是打通多层次资本市场生态的关键一环,带动中国金融体系向市场主导的直接融资体系转型,服务高质量发展。新《证券法》为全面推广注册制铺平道路,建议加速推进五大配套改革。一是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放宽保险、社保等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限制,可设定持股下限;扩大陆股通标的,允许外资持有单一股票至30%上限,吸引外资入市。二是构建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法律体系。新《证券法》已将财务造假处罚上限从60万大幅提高到1000万,并给集体诉讼留下操作空间,但仍然不足以震慑动辄上亿元的证券欺诈案件,建议推动《刑法》联动修订,将“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的主体认定从单位扩大到个人,刑期上限从3年提升到25年。三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推动优质红筹企业回归实质落地,针对企业回归后股权、投资者权益、监管标准等问题出台细则。四是适度调整金融业增值税抵扣。金融企业有形资产较少,而利息、佣金等支出不允许作为进项抵扣,可增加金融业抵扣项目,降低实际税负。五是改革交易机制。丰富衍生品供给,在限定投资者、证券品种范围的前提下逐步放宽T+0机制。
7、提前做好基建项目储备,疫情过后大搞基建减税,对于人口流入地区的都市圈城市群可以进行适当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交运、教育、医疗等基础行业的投资,以刺激需求、稳定就业、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中国制造竞争力和提高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对人口流入地区,要适当放松地方债务要求,不搞终身追责制,以推进大规模基建;但对人口流出地区,要区别对待,避免因大规模基建造成明显浪费。
8、为了应对经济持续下行,用改革的办法稳增长。放开汽车、金融、能源、电信、电力等基础领域及医疗教育等服务业市场准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深化国企改革,以黑猫白猫的实用主义标准,落实竞争中性和所有制中性,消除所有制歧视,提升市场竞争和资源配置效率。
9、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家积极性,给地方官员新的激励机制,给民营企业家吃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