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英国面临的主要问题
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后,英国经济发展缓慢,在世界列强中的实力地位不断下降,人们称此现象为“英国病”。进入70年代后,英国的经济形势更加严峻,面临的突出问题如下:
1.国有企业效率低下
二战后,英国在工党执政期先后掀起两次国有化浪潮。到1979年,英国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达到巅峰,煤炭、煤气、电力、船舶、铁路、邮政和电讯部门国有企业的比重达100%,钢铁和航空部门达到75%,汽车制造和石油工业部门也分别达到50%和25%。初期国有企业对促进英国基础设施建设和传统工业发展方面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战后英国经济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七十年代前,煤炭、煤气、铁路、航空和电力等资本密集型行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进入70年代后,国有企业效率大幅下降,并且大面积出现亏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重工业需求下降,随着英国进入后工业社会,社会对成熟的重工业(如钢铁、煤炭等)的需求不断减少,而爆发于1973年的石油危机导致全球经济衰退,更是加剧了重工业需求下滑,这些传统工业部门都面临着收缩和现代化改造的调整任务。二是国有企业在政府的保护下机构臃肿、官僚主义盛行、缺乏效率和激励机制的弊端在需求下滑的环境中开始暴露。三是国有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使其无法按照收益最大化目标组织生产。这样,在外部经济环境恶化和内部企业管理不善的共同作用下,使当时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英国竞争力不断下滑。
2.工会势力强大
英国大规模的国有化导致工会势力空前庞大。在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时,工会会员已占全国劳动力总人数的57%,而且英国工会被赋予了过多的法律保护和法律特权,工会规模和势力的膨胀对英国产生诸多负面影响:一,扭曲市场机制,造成劳动力市场缺乏灵活性。工会不断要求工资上涨,扭曲了劳动力市场的工资价格、增加了企业的雇佣成本,导致企业不愿增加雇佣,失业率不断上升,同时英国企业竞争力不断下降。二,罢工频繁,导致劳资关系紧张。如果提高工资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工会则会号召工人罢工,频繁的罢工不仅使劳资关系紧张,而且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三,威胁政治社会稳定。工会的强大权力不仅影响到政府各项政策的推行,甚至能够左右英国大选。70年代,在英国的罢工潮中,接连导致两届政府(保守党希思政府和工党卡拉汉政府)下台。
3.社会福利支出庞大
社会福利支出过于庞大,并导致企业投资、个人工作积极性大幅下降。社会福利制度是二战后英国应对苏联挑战的政治共识,然而到了70年代,随着石油危机的爆发,英国经济陷入衰退,其福利制度的弊端逐渐凸显:一,社会福利支出增长过快,福利支出的增速远超经济增速。70年代英国出现老龄化趋势,英国政府承担的养老金费用不断增加,而且英国国民健康保障制度规定大部分医疗服务免费。另外,失业者可以领取食品、住房补贴和其他各种津贴来维持基本生活,失业人群的生活水平并未比就业时下降很多,许多人成自愿失业,导致政府的失业救济支出居高不下。为维持不断攀升的福利开支,政府只能举债度日,1970-1980年间,英国财政呈现连续赤字状态,其中1976年财政赤字占GDP比率甚至达到-5.0%。二,高福利导致高税收,撒切尔夫人税制改革前,英国个人所得税的基本税率为33%,最高税率为83%;公司税税率为52%,使得企业投资意愿低,个人工作的积极性下降,失去了进取与自立精神。
4.公共债务不断攀升
不断攀升的福利开支,亏损国企的巨额补贴,再加之英国政府巨大的海外开支(海外驻军),导致了英国政府入不敷出,财政收支日益困难。70年代爆发的石油危机,导致英国经济衰退,政府收入下降,但支出是刚性的,致使英国财政赤字雪上加霜。面对不断扩大的财政赤字,英国政府不得不扩大举债规模和货币供应量,结果导致持续的高通胀。1979年,英国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达55.2%,远高于同期联邦德国的29.7%和法国的20.8%。
5.国际收支逆差大幅扩大
进入70年代,英国国际收支逆差大幅扩大。英国历来从殖民地输入食品、原料及燃料等,并向海外出口工业品,但二战后,殖民体系瓦解,英国不得不向从殖民地独立的新国家进口这些农业、工业初级产品,同时英国工业品竞争力却日趋下降,在世界工业品出口贸易中的份额不断下降,直接导致英国出口的增长严重滞后于进口的增长,商品贸易逆差日益严重。此外,英国政府的海外开支(海外驻军)庞大,进一步加重了其国际收支的压力。英国50年代国际收支为顺差11.8亿英磅,到60年代时即变为逆差1.7亿英磅,70年代前7年逆差高达44.6亿英磅,1974年经常项目赤字占GDP比例更是达到-3.9%。直到70年代末,英国发现北海油田,石油出口大增,国际收支才有所好转。
6.经济增长长期低迷
二战后,在“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下,西欧经济迅速恢复,但与其他欧洲大国相比,英国的经济增速明显偏慢。1951~1970年,英国GDP的年均增长率仅为3.2%,明显低于西德的6.3%和法国的5.2%。1973年爆发的石油危机对发达国家造成严重冲击,西德、法国、英国的经济增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而英国的下滑幅度更大。1971~1980年间,英国是三个国家中年均增速最慢的国家,GDP的年均增长率仅为2.1%,而西德为2.9%,法国为3.7%。
7.陷入长达10年的经济滞涨
70年代,英国遭遇了长达10年的高失业率与高通胀共存的“滞胀”现象。外部因素如石油危机引起的油价飞涨,固然是英国高通胀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其内部因素更加重要。面对经济低迷,英国政府采取凯恩斯的需求刺激政策,财政和货币政策双宽松,变相债务货币化,致使通胀不断攀升。另外,英国工会滥用劳资谈判的权力,过度追求工资增长,导致英国工资水平与通货膨胀间的螺旋式上涨。1974-1980年间,英国GDP增长率平均只有1.0%,而通货膨胀率平均达到15.9%。同时,英国的失业率却不断攀升,从70年代初的3.8%上升至70年代末的5.5%,80年代初更是攀升至11.9%,致使经济深陷滞胀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