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荒和钱荒再度同时出现
可能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接一个电话,问您是否需要办理银行贷款,这种骚扰电话每天都要接几个,你问他能不能贷10个亿,他就跟你说,只要你的抵押物充足也是可以的。这些打电话的很多都是小贷公司,他们手里拿着钱放不出去,通过电话销售找客户,把款放出去,还得安全的收回来才能赚到钱。他们现在觉得不是客户难找,而是好客户不好找,有钱但不敢往外放,都觉得心里不踏实。银行也是如此,很多银行手里都还有大把现金,但就是没地方放款,拼命要跟互联网公司合作,希望能加入现金贷平台,为现金贷提供资金支持,从而好通过优先劣后的方式,获得一笔债权,赚点收益。
那么是说现在市场上的钱太多了吗?显然不是,作为金融的另一端,需求的角度出发,企业现在贷款相当困难,市场利率不断攀升,10年国债快破4了,10年国开债破5,这都预示着市场缺钱,而且很缺钱。企业的信用债利率也是大幅上涨,现在企业借钱要付出更多的成本。
那么到底是哪里不对,一方面大家有钱贷不出去,天天到处去找客户,另一方面企业求资金若渴,但却一贷难求?甚至银行间长期拆借,成本都越来越高。到底大家有钱没钱?
首先,银行确实有钱,但对资金的预期并不好,也就是说现在地主家有余粮,但对于未来的收成并不乐观,所以银行既要考虑收益,又要考虑流动性,怕万一明年钱更紧张了,自己流动性出问题,所以他的钱都攥在手里,想找点安全的短期项目,对于长期的风险项目,或者流动性差的项目,他逐渐失去兴趣。比如房贷就是一个,一共赚不了多少钱,还一贷就贷20-30年,这太长了,不利于他的流动性管理,有这个钱他还不如去买国开债划算,而且买国开债还不用资金占用,赔了钱不赖你,而放出房贷你得做相应的风险覆盖,赔了钱就是你的责任,所以银行现在主动提高了房贷利率,有的把基准利率上浮了50%,明年估计也不会放松,毕竟既有政策指引,又是银行自发自愿。
其次,之前对于表外业务委外业务管理比较松,今年强监管,这让银行很不适应,之前如果有企业贷款,只要利差合适,他发一个理财产品出去,就把钱贷出去了。但今年不行了,一些不合规的贷款,要被监管,比如一些涉及矿业的,高耗能企业的,房地产的,这些项目今年都不能做了,因为这样的项目报上去也会挨批,但是这些项目,往往都是银行最喜欢的客户,因为抵押品充足。资产比较多,所以比较好评估授信。
第三,银行的风控,通常只会抵押,比如一套房子500万,抵押在我这,我贷给你250万,这基本没问题,今年一度住房抵押贷款很多,大家都来拿房抵贷了,拿着房抵贷又去炒房了,所以别看银行不爱放房贷了,但对于短期的房抵贷却很感兴趣,因为利率高的多,基本能超过10%,而且期限也短,但后来被媒体曝光后,央行又开始严查这种房抵贷了,银行们表面上学乖了,但私底下却参与了很多现金贷的活动,而现金贷一方面是信用贷款,另一方面也通过一些民间金融在做房抵贷,等于银行还是在变相做这种业务。以至于前一阵央行副行长潘功胜讲话,金融持牌机构参与现金贷,不得将风险控制进行外包,不得与无房贷资质的机构进行合作,不得将助贷变成放贷。相信这些话都是有所指。
所以综合来看,一方面企业需要钱,但却拿不出足够的抵押,而银行有钱,不愿意把钱放给没有抵押的机构,这就造成了企业觉得钱荒,控诉银行都把钱脱实向虚,拿去支持房抵贷,让炒房人借房炒房了,而银行也觉得挺冤枉,我总得为资金安全考虑吧。央行那边卡的紧,肯定得找点短期靠谱还得利率高的项目来做,我也想支持企业发展,但你借钱的周期太长,而且效益不好,还拿不出什么资产来支持授信,这就怪不得银行了。
最后出现的金融乱象就是,银行只愿意贷给那些不缺钱的国企央企,因为即使出了问题,他也能找国资委甩锅。而这些国企央企拿到钱之后又参与了高利贷业务,他们把钱通过民间金融机构放给企业,无形中推高了社会融资成本,让整个经济活力下降,大家融资难融资贵,企业经营不好,就干脆不干了,拿着钱去炒房更省事,所以就会有更多的资金脱实向虚,加入资本炒作。于是央行就会更加紧张,金融监管就更严,流动性也会收的更紧,银行对于未来流动性不乐观,他们就更不敢放钱给民间企业,更追求资产授信和短期流动性,于是就出现了这个现象,一边资产荒,一边钱荒。
那么如何打破这个死循环呢?首先还是要打击资产泡沫,必须把脱实向虚的通道斩断,比如房抵贷这种东西,尽量叫停,对银行的诱惑太大。如果非要贷,一定要审查抵押者的资质,有企业的,企业经营确实困难的才能放房抵贷,如果没有企业,就想把房子抵押换取现金,那十有八九他是又拿钱去买新房了,所以这个就不应该再放贷,其次还要斩断国企央企放高利贷的渠道,他们拿钱如果能放贷,这就形成了套利的机会,所以必须继续加强委外业务监管。第三,斩断银行跟互联网结合,参与现金贷的途径,个人信用贷款绝不是没风险,而是风险很大。个人借太多钱,会有很大问题。第四,降准加息,增加银行对未来流动性的预期,他才能去参与风险更高,流动性更差的企业长期贷款。总之一句话,要把诱惑消除,才能把资金逼向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