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属于蓝筹,结构性牛市使得“价值投资”深入人心。下面说一下今年和去年有何不同。
可惜资本市场中不变的只有变化。从老板电器开始,贵州茅台、格力电器、伊利股份、浦发银行为代表的蓝筹接连爆雷倒下。深入人心的“价值投资”,难道错了吗?
2017年的股市属于价值投资者,无数坚守蓝筹股的投资者,终于在2017年迎来了丰收。在2017年当中,代表蓝筹股的上证50与沪深300指数大幅上涨,而一些明星蓝筹股,例如茅台、五粮液、中国平安等悉数翻倍。
上证50指数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走势
蓝筹股大涨,并没有减缓中小创杀估值的速度,相反资金集中于蓝筹股中,吸干了中小创的流动性,2017年近半数的股票跌幅超过20%,更有千余只股票跌破了2638和2850时的大底。
17年A股涨跌幅分布图
坚守成长股的投资者终于无法忍受无休止地下跌,被迫加入了“价值投资”行列,“价值投资”终于“深入人心”。然而市场在运行过程中,没人知道现在是处于什么位置。
但是市场顶部有一个明显特征,就是空头消失,多头靠想象力给市场估值。比较著名的有安信证券在2007年11月预测,如果人民币继续升值,2008年A股将达到10400点;人民日报在2015年的4月宣称4000点是牛市的开端。
可惜2008年过去了10年,沪指也没有见到10000点,而4000点的牛市开端,仅仅开始了2个月就结束。
本轮蓝筹牛的顶部,同样见到了类似的言论,最最最著名的就是安信证券(又双叒叕是安信证券)苏铖在研报中预测茅台市值将要达到18500亿。
贵州茅台:高估值透支了增长空间
安信证券在2017年11月16日发布研报,预测茅台市值将要达到18500亿。不过安信证券在吃过了10400点论的亏后,这次保守了许多,认为18500亿的市值要在2025年看到。
对此我只想说,笔者长期看好中国股市,10000点才是中国牛市的起点,3018年上证指数将会突破1亿点。
苏铖在研报中写明了看好茅台达到18500亿市值的逻辑,一是预测茅台在2025年净利润将达到740亿,二是给予了茅台25倍估值。740亿的利润对茅台来说并不困难,但是25倍的市盈率未免有些刻舟求剑。
茅台市盈率
查看茅台近十年的市盈率,牛市中曾经到过40倍,熊市时最低到了10倍,高低点之间差了4倍。业绩可以预测,但市场接受的市盈率是无法预测的,用一个并不低的适应率乘以预期的利润得到远期估值,绝对是不可靠的。
茅台的估值
茅台现在的估值确实是25倍左右,然而现在距离安信证券发出这份研报已经过了5个半月,股价仍然在680附近,6个月的目标价900元怕是无法得到了。
老板电器:增速下降迎来戴维斯双杀
和贵州茅台一样,老板电器也是过去价值投资的标杆,2013-2017年5年时间上涨了10倍,查看老板电器过去几年的业绩,就不难理解市场为什么这么追捧老板电器。
老板电器:增速下降迎来戴维斯双杀
连续数年40%以上的增长率,可以与之比拟的公司寥寥无几,因此10倍的涨幅也并不夸张。历史信息是预测未来的依据,但预测要结合对宏观经济、对行业、对公司的理解分析。单纯根据数据,认为过去可以保持40%左右的增速,未来同样可以,那出错就是迟早的事情了。
东北证券的唐凯在今年2月5日发布了老板电器的研报,预测2017年老板电器的业绩增速接近36%,给予老板电器买入评级,6个月目标价70元。然而老板电器2017年实际的增速仅有21%,远不及预期,这份买入研报刚好发在了老板电器的顶部,两个月时间,老板电器足足跌去了40%。
格力电器:发展战略变化,分红不及预期
相比茅台和老板电器,低估值、高增长的格力电器下跌似乎更出乎投资者预料。过去格力电器是A股中分红最慷慨的公司,2015、2016年的股息达到了利润的70%,这绝对是A股最良心的公司了。
招商证券的纪敏团队在4月9日发布的研报里,通过2014年度以来的分红情况,计算出按照70%的比例分红,当时股价对应的股息率在5.7%,并大胆推测了分红比例上调至80%的话股息率会达到6.5%,判断当时股价已经到了底部。
笔者一直疑惑一件事,就是格力这么高的经营效率,为什么不把资金投入再生产,而是选择现金分红。然而董小姐从不让人失望,在2017年的年报中,格力公布要发展智能装备、智能家电、集成电路等新产业,需要使用大量资金,因此2017年度不分红。
受此消息影响,格力电器股票大跌,两个交易日市值蒸发了300多亿。
至于格力电器是否是底部,笔者的水平有限,并判断不出来。招商证券纪老师的分析逻辑好像也没有问题。但是纪老师出现这样的错误,明显是不了解格力电器电器的发展规划。
其实格力电器在过去一直在尝试多元化,智能装备、手机、新能源汽车等等都是例子。研究一家公司,只关注过去的财务数据,不重视企业的发展规划,那出现变化感到意外,就很正常了。
市场里从不缺少盲目跟风者,羊群效应时刻在发生,以至于很少有人敢发出与主流声音不一致的观点,可惜市场最害怕的就是投资人达成一致,达成共识的时候往往就是市场见顶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