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带有明显的消息市特征,作为中国股民不能不关注股市里的各种消息。但是,股市也是一个消息庞杂的地方,由于消息来源多,传播乱,因此各种消息、传闻真假难辨,虚实难分。既有真实的消息,准确的消息,也有捕风捉影的传闻、谣言,更有一些庄家利用股民对消息的迷信而制造的圈套。如果我们对真实准确的消息麻木不仁,我们则会丧失许多机会;而如果我们不辨真假、不分虚实地盲目相信消息,则又可能跌入庄家制造的陷阱之中。那么,我们如何辨别消息和运用消息呢?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在不同性质的市场或者市场的不同阶段如何分析与运用消息的几个原则。
1.牛市持续一段时间后,要重视利空消息,反看利好消息
在牛市的末期,一些庄家大户为了便于自己出货,常常要编造各种利好消息引诱散户跟风抢盘,他们则借机“金蝉脱壳”。如1993年11月下旬,沪市传出爱使公司召开董事会,推出1配2股之配股方案,以满足国家规定上市公司股本总数必须达到5000万股的规范化要求。这一消息立即受到许多投资者的追捧,“爱使”、“飞乐音响”、“申华”等不规范股票立即摇身一变,以“5000万概念股”身份被狂炒一通,股价上涨了10元多,其中“爱使”从37元炒到55元。不料,12月19日,风云突变,《上海证券报》刊出记者的“辟谣”报道,这几家上市公司“老总”称尚未研究送配方案,结果这3只股票很快暴跌10多元,“送配谣言”给追涨者制造了一个巨大的“多头陷阱”,令追风者损失惨重。而“谣言”的始作俑者—一些机构大户则是这轮“恶炒”的最大受益者,他们知道事实真相,早在《上海证券报》那篇报道见报前两天的12月7日,就提前把三只股票炒到最高价出货收兵了。因此,在市场极度火暴的时候出来的利好消息,极有可能是庄家为了自己出货放出的烟幕弹,投资者千万不要轻信。而在牛市末期出现的利空消息,则必须值得投资者重视。因为此时出现的消息,要么是政策即将抑制股市的信号,要么是一些“先知先觉者”出货的动向,对后市的影响很大。如1994年9月中旬,当沪市冲至1052点时,有传言要取消T十0、要整顿券商透支等。许多人自认为不可能,结果9月底上交所和深交所确认这一传言时,股市早已跌到800点之下了。大量事实表明,牛市末期的利空传闻常有可能是真的,而利好传闻是十有九假。
2.熊市持续一段时间后,要重视利好消息,同时反看利空消息
股市因长期的下跌,市场信心全无,无论大户还是散户几乎都成了套中人,此时机构大户因巨资在手急于建仓,而散户却轻易不肯割肉,以至盘中浮筹甚少,为此,他们常常要编造种种利空传言,引诱散户因恐慌而割肉。所以,当跌势将尽时突发大的利空而大盘却再也跌不动的时候,就要防止机构造假市编利空了,要时刻准备建仓持筹。如在1994年7月底,当大盘从遥远的1000点跌至300多点时,市场却在传法人股、国家股上市,在传要创造1元以下价格的股票,甚至在传上证指数要跌成负数,正应了那句股谚—利空出净是利好,所以,8月1日的暴涨其实有报复性意味。对于利好也一样,当越来越多的机构通过不断下跌而建仓甚重时,他们再也不允许大势下跌了,于是不断向周围的散兵游勇打气,传出利好消息;或者当他们低位建仓完毕,准备向上拉高时,也会关照至友亲朋及时乘轿子,于是如法炮制,利好情绪流传市场,大势在利好期望下终于飘升。最典型的莫过于1992年11月中旬,当时股市从1420点跌至386点一线时,市场传言对个人股实行补偿性送股利好,于是在金杯、真空等带动下,大盘直攻1558点,虽在事后证明“莫须有”,一轮行情却实实在在地发生了。可见,熊市末期要正视利好,反看利空。
3.突发消息需要消化,预期出台反向转化
任何消息的出台都有一个过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泄露了消息,则当消息明朗化时,反会因人人皆知而失去消息的作用,这就是“利空出尽反成利好,利好出尽反成利空”的由来。但若消息保密性好,以至于消息公布时大家都大吃一惊,那么,这个消息的正向作用会持续一段时间才能被消化。如1994年7月30日的“三大政策”出台前,几乎无任何风声走露,大家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被消息震晕,及至明白过来,便集体进场抢盘,大势犹如火上浇油般往上窜;又如1995年5月18日的暂停国债期货消息也引发3天暴涨等,这都是突发消息对股市有实质性的正向作用。而当1995年5月23日传出新股发行消息后引发股市暴跌,而当6月中旬消息明朗化后,大盘反而跌不下去了,并在7月上旬引起了强劲的反弹行情。
4.从对消息的敏感程度可以判断市场强弱
市场人士总是在不断地对各种消息作出反应,从反应的激烈程度可以判断市场的强弱状况。如果市场对利空传言敏感,一有风吹草动就下跌,表明市道软弱;如果市场对利好传言敏感,一出消息就上涨,表明市道较强;若市场对利好利空处于麻木状态,则表明大势变盘在即,要注意突破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