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分析家主要关心一种股票的实际价值。为了达此目的,他们最重要的工作是估计公司未来的收益和现金流量。然而,要精确地计量内在价值是极其困难的,试举两点重要的影响因素:
1,分析家通常从考察公司过去的收益增长纪录来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但这种做法并未找到可靠的模式。比如许多高成长的公司不久难以为继而大厦将倾,而一些绩劣公司却上演了“乌鸡变凤凰”的好戏。
2,即使分析家拥有准确的信息和价值估计,但股票仍可能下跌。比如一家公司市盈率为20倍,而市场上像它这样预期增长率为25%的股票市盈率均为30倍。于是,分析家认为它价值偏低了而建议购买。但是,如果数月后25%的增长率的股票在市场上都仅以10倍市盈率出售。那么客户也会损失惨重。
技术分析是建立在三条假设上的:
1.所有信息都已反映在价格中;2.历史常常会重演; 3,价格走势具有趋势性。
第1条假设与随机论者的有效性并不相悖,但第2、3条则受到他们的严厉攻击。他们认为股票市场的历史确定会重演,但其方式千变万化以致试图通过掌握过去图形而获利者无所适从。至于市场似乎具有记忆力,重复出现图形,并且呈现有趋势的运动,纯粹是源于统计假特别由于技术分析的一些领军人物都无法保持长盛不衰,从而为随机论者对技术分析的攻击提供了注脚。格兰维尔是著名的移动平均线八大法则创始人,影响曾经遍及全美。
在格氏的全盛时期其预言甚至可以左右市场。1981年1月,他在《格氏投资通信》上以特大黑字写上:兰维尔忠告客户:卖出一切东西,包括股票和房地产在内。一场严重的熊市已经来临!"第二天,股市便应声大跌。但是,随后的美国股市却是一场持续多年的牛市格兰维尔始终认为多头市场只是一场泡影,结果成为人们的笑料。
其他如著名的波浪理论信徒普雷策、有“黑色星期”头领之称的格莎雷莉等都只是昙花一现的人物,没有人始终如一地保持预测正确。以预测见长的艾氏波浪理论,也被认为是“回头看过去的股市走势,波浪理论可解释得十分完美。但向前来预测未来走势,则是100人有100种数浪方式, 100种预测结果。”
许多稍有一点文化的人也会从逻辑上得出与随机论者一样的质疑:如果大家都相信某一预测,如某股将涨至20元,那么它立马就会涨至20元,使人难于买到。另一方面,如果有人提前在19元、18元抛出,该预测也难免失灵。
尽管中国股市的历史并不长,但相关的基本分析或技术分析人士却也大行其道。然而迄今为止,尚无任何人能保持长盛,似乎也对有关随机理论不适合于非成熟股市的论点构成挑战。
试举数例:
1, 1997年5月17日,股指刚从6000点见顶暴跌下来。李嶂帮认为,管理层调控的是点位,而不是速度。5000点不会跌穿。
谢百三认为,持定绩优股不放是最佳对策,发展、陆家嘴将向100元以上发展。随后的事实是深成指继续大跌,深发展、陆家嘴也是最大的调整对象。
2, 1998年6月底,顾晓平博士、谢百三教授等人均认为1300点是牢不可破的政策底。谢教授认为B股、港股等下挫绝不会涉及A股,因为A股是在5万亿居民存款、2万亿企业存款的基础上,宛如天山上的天池中交易。后来股市却在洪灾声中跌至1043方止跌。
3,当股市暴跌后,外忧内患加上中报业绩的大滑。使得赵笑云、简直等名家看到800点去了。然而此时股指却又强劲反弹,尽管其间还爆发了俄罗斯金融危机。
4, 1999年5.19行情前的持续低迷,使得空头论的卓越代表黎东明先生声誉鹊起。他的《中国股市十年大预测》售价不菲,高达300元每份。其中他明确地指出两年来形成的沪市的大三角形态将向下突破1000点,时间就在六月上旬。
然而近期股市却走出直冲1700点的行情。特别指出,以上举例,专捡了名家们的白璧之瑕,绝无贬抑之意,只在证明股市预测极其艰难。同时,笔者也绝非随机漫步理论的信徒,只是要说明不正视对随机漫步理论的研究的话,是难以真正解读股市运行的奥秘的。有人会问: "为何有些股市名家,特别是股评家给我一种料事如神的感觉呢?"
这是因为人的天性是趋乐避苦的,因此在市场中,对于成功的经验人们会津津乐道,而失败的教训却常常被遗忘。
对于专家来说也是如此,关于成功的神话会常被提起,而挫折则留给他们自己关于这-点,我们只要留意一下随处可见的证券类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就不难发现,如果某位分析人士的评论准确,在随后的文章中,他往往会说: "正如我们所预测的。……”。,或者说: "果然不出所料 …。”等之类的话,而若评论失败。则好像根本没有这回事一般,或缄默不语,只字不提,或改口言他,搪塞过去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