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效应的典故出自〈圣经》: "上帝对马太说,有钱人总是变得更加有钱。”这种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效应在股市中尤其表现得明显,这是什么原因呢?
1、企业自身的原因。
在一个产业中,某些竞争者可能在市场占有率、销售额、品牌、技术或其他方面, 占有结构性优势。对手若对此挑战,将付出很大的代价,以致于在竞争中败下阵来。如同为彩电企业,长虹、康佳与黄河科技、南京熊猫等差距越来越大,而相应地股价差距也越来越大
2、庄家操纵的原因。
某股走势大大强于大盘,通常表明有实力机构入驻,它们是进去容易出来难 一般该股会有相当的涨幅才能使庄家顺利出局,当然该股也通常会适时放出有关业绩提升或重组之类的利好出来
3、人们跟风效应的原因。
强势股的赚钱效应使其每次回调都成为吸纳的良机,而走弱的股票,其赔钱效应导致每次反弹都引来更多的抛盘。需要说明的是,强与弱都是相对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由于条件起了变化,强势股也可能走弱,而弱势股则可能走强。买强不买弱,卖弱不卖强"买强不买弱,卖弱不卖强”是许多投资大师的制胜之道。
他们不仅善于买进强势股,且敢于抱牢及在其上涨过程中加仓。对于手中走弱的股票他们则会及时平掉,更不会去一路摊平。然而,常人恰恰相反,一则喜欢买那些一路下跌的弱势股,二则喜欢将手中走强的股票先卖出,保留走弱的股票,甚者一路摊平,导致深陷泥潭而不能自拔。“亏钱的人都是相似的,赚钱的人则各有各的赚法。
一般股以难以做到买强卖弱,而恰好相反是买弱卖强,原因何在呢?
1、错误的成本观念
多数股民可以说都是“成本盲点症候群”患者,他们买进卖出的决定主要不是取决于股票的表现,而是取决十买进成本。举例来说:你以30元买进甲股,当甲股涨到35元时,你可能会将它卖掉,因为你已经赚了;再假设。半年前,你以40元买进,你肯定不会卖出,因为这让你赔钱。
问题在于,买进成本可以用来决定股票继续持有或者卖出吗?难道因为你赚了,它就不能再涨了吗?亏了。就不能再跌吗?难道股票未来的表现是取决于你的买进成本吗?股民要摆脱成本的限制,避免买弱卖强的出现,有两个方法可以采用。一是以现行市价作为成本来决定是否持有。如果认为它还将走强,就保留;反之,则卖出。二是设想你现在是空仓,是否将买入你现在手中持有的股票。如果想买,就持有;反之,就卖出。
能够不受买进成本影响而抱牢强势股,这样的股民就已值得大书特书了,尚有更加激进的股民,将手中虽然获利丰厚,但涨势已有限的股票坚决平掉,以转投入预期上升空间更大的股票上去。这样的股民实际上应用了移动成本的观念,股价涨到哪,成本也提到哪,以此逼使自己不断地寻找新的投资机会。
广发基金在1998年仍取得单位收益0.14元的成绩,这在其他基金或亏损或业绩大幅滑坡的情况下,真是难能可贵的。其秘诀就在于应用了移动成本的观念,请看其基金董事长在接受记者访问时的谈话:坚持周转率的概念和比较效益的原则是我对各部门的一大要求 股市上热点不断转换,投资机会总会有的。
基金的运作必须在周转率上做好文章,一元的资金就可以当几元来用,但经常有这样的时候,某一股票已上涨了相当的幅度,空间已经有限,而我们的操作人员还舍不得出手。这时必须树立特殊成本和比较效益的观念 浮动利润必须当作新的成本看待,在此认识的前提下,比较继续持有原有股票和卖出该股票投入新的方向二者之间的效益差别,以便捕捉新的更有利的投资机会。
2,与趋势相抗衡
股民的通病通常是太快实现利润,而过慢停掉损失。不仅如此,当损失造成时,人之天性会使人产生弥补损失的冲动,甚至一些名家也概莫能外。
许多人盲目摊平,即缘于此,然而这样做的后果,常会导致灭顶之灾 1994年庄股西南药业的狂跌,曾使许多情绪失控执意摊平的大户被扫地出门,台湾股市80年代崩盘,导致当时的护盘主力多头大庄家雷伯龙全部资产化为乌有,并债台高筑还是让我们来看看江恩的描述: "我可以说出华尔街上许多人的历史,李佛、杜兰特、尤金,分析他们的交易就可发现一个共同的弱点,他们的交易太分散了 不是集中于一种商品期货或者几种股票,而是分散在各个品种上进行交易。
结果火上烧着太多的烙铁,哪一块开始出问题了,就开始亏损了。他们总是将赚钱的商品期货或者股票头寸撤出市场而保留亏损的头寸。另一个弱点就是,在华尔街上,当一个人方损时,总是试图弥补亏损,而不是在趋势不利于持有头寸时就尽快结束损失 大多数人在昌盛时期失去正常的判断,随着成功的不断膨胀,认为自己足不可战胜的 他们拒绝遵守客观规律和听从他人的意见。结果继续反潮流而为,最后彻底破产。
通常认为在强势股上用金字塔方式加仓为加“生码。而在股票走弱之后往下补仓为加“死码”,这样的比喻。是很贴切的 记住,可以平均利润,但是不要平均亏损江恩曾指出, 1929年、1932年股票价格持续下跌中一此投资者在高价位买人股票后继续在跌势中买进,以期平均他们的成本,结果是每一次犯下错误后,继续犯更多的错误 许多投资人很容易陷入这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