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1年至2016年的6年间,我国互联网保险的保费规模从32亿元增长到2347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36%,其中承诺高回报的投资理财型寿险业务和场景式创新业务带给保险消费者全新的体验,也直接推动了互联网保险的保费规模直线上升。
消费结构升级促保障型互联网保险产品发展
强监管促保障型保险发展
2017年,由于保险监管风暴带来寿险业务结构调整,导致投资理财型寿险保费规模大幅收缩,同时商业车险费率改革使线上销售渠道受到影响,互联网保险保费规模降至1835.29亿元,同比下降21.83%;但保障功能较强的普通寿险在互联网渠道却得到迅猛发展,2017年保费收入954.82亿元,同比增长高达99.28%。
与此同时,依托于互联网保险对部分标准化传统保险的快速替代及场景创新型产品带来了一定的增量市场,其他种类的保障型保险产品在成交数量上也有大幅增长。
从签单件数来看,2017年退货运费险为68.19亿件,同比增长51.91%;保证保险为16.61亿件,同比增长107.45%;意外险为15.92亿件,同比增长539.26%;责任保险为10.32亿件,同比增长438.25%。这些数据和成绩说明,互联网保险并非只能以高投资收益率吸引公众眼球,保障型保险产品大有潜力可挖,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需要保险机构今后着力探索。
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奠定保障型保险产品发展基础
我国的经济结构正处于转型升级时期,人们的消费与生活也在不知不觉间发生着重大改变。2017年12月,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和苏宁金融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中国居民消费升级指数报告》显示,从2000年至2016年,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的消费在城镇居民整个消费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尤其是食品烟酒类消费从2000年的39.18%降至2016年的34.37%,而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的消费比例不断提高。
落实到保险业,社会公众对保险产品升级换代以及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也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电子商务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更丰富的消费和接受服务的途径,互联网保险便捷性、简单化的特点,将会吸引更多的客户;另一方面,金融保险、文化、教育、娱乐、科技、健康等产业的高速发展,使人们的消费对象和消费领域不断扩展,消费行为也从实物商品消费向服务性消费延展,消费结构得以整体升级。
美国著名研究机构ComScore的统计显示,中国大陆25岁至34岁主力消费人群占总人口比例早已超过30%,远在世界和亚太地区平均水平之上;而这一群体更加注重品质与服务,追求个性化、新鲜刺激多样化、高品质、体验式消费。从保险市场来看,这个年龄段的消费群体也应是保险产品销售的重点人群,他们的风险意识和保险理念也相对较为成熟,对保险产品的内涵要求更高。
随着人们在健康、医疗、养老、教育及日常生活、工作等领域风险意识的提高以及收入的增加,风险保障渠道和方式的多样化成为公众必然的追求,专业的风险处理工具——保险产品的种类和保障范围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升级,才能满足消费结构升级对保险业发展的新要求,这些都是保障型保险产品,尤其是互联网保障型保险产品发展的良好机遇。及时把握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不仅可以引导社会公众优化消费结构和提升生活质量,对保险业而言,还可以根据居民的消费结构合理调整保险业务和产品结构,发现和把握消费者在风险保障需求方面的变化,适时开发设计真正满足人们需求的保险产品,积极对保险业务和服务升级,推动保险业由高速增长向高质增长转变。
传统渠道呼唤互联网保险领域的突破
在传统保险领域,保险产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产品种类较为单一。虽然各家保险公司的产品名称五花八门,种类也日趋多样化,但在许多风险领域保险覆盖还是空白,比如护理保险领域,虽然也有一些产品推出,但与真正解决客户护理费用后顾之忧的期望相比还有非常大的距离。二是产品同质化。大多数保险公司同类产品的保险责任范围雷同接近,一家创新、百家复制,难以满足保险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反过来也挫伤了保险创新的积极性。三是产品设计理念落后。许多保险公司没有深入研究和把握客户风险保障需求和观念的特点与变化,例如不同年龄、不同收入的客户对同类保险产品的要求是各有侧重的,仅仅因袭多年的设计思路和理念,产品没有创新与变化,尤其是没有真正从客户的利益出发。四是服务理念落后。保险产品的本质在于服务,客户对保险的体验归根到底要落实到服务上,虽然总体上保险公司普遍重视客户服务,也在积极优化客户服务体验,但仍存在客户体验不佳的情形。
在消费结构升级、年轻人风险意识和消费数额及占比均提高的背景下,针对健康、医疗、保健、养老、教育等领域的风险保障需求也在相应提升,保险公司在重大疾病、医疗费用、失能护理、养老、意外伤害以及财产类风险保障等保险领域对保障型产品的开发还远远不够,如何借助互联网普及的东风,挖掘潜在的保险需求,找到客户风险保障需求的痛点,进而提供有针对性、投保便捷、服务到位的产品,将是保险公司不变的目标。
创新理念推动保障型保险产品迭代
可喜的是,随着互联网保险的发展,一些互联网保险公司为突破传统保险机构的重重包围和竞争压力,在产品开发、销售、理赔、服务等方面另辟蹊径,进行了令人耳目一行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明显的业绩,反过来也带动了传统保险公司纷纷跟进,使产品同质化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理赔流程和相关服务也有了进一步的改善。
传统意义上,除了自身偏好保障的保险消费者,一般认为定期寿险更适合于低收入人群,加之保费相对低廉,所以这一险种并不被传统寿险公司所重视。近两三年来,一些第三方互联网保险平台通过深入分析不同年龄组客户群的风险特点,发现在中青年阶段,由于工作压力大、节奏快,过早死亡的事例不时出现,尤其是家庭的经济支柱一旦发生意外,家庭其他成员的经济状况可能明显恶化,甚至陷入困境无力自拔,而定期寿险恰恰可以对此类风险提供有针对性的保障。为此,他们联合保险公司在互联网渠道推出了全新的定期寿险,并通过互联网平台向潜在的客户群大力推广,取得了明显成效,使定期寿险业务这种纯保障性的消费型产品获得了新生。随后,传统保险公司也注意到了这一商机,并纷纷推出各有侧重的定期寿险产品。
事实上,由于互联网保险有着诸多优势,一是成本低,二是具有数据优势,更便于保险公司利用大数据进行客户管理和服务,三是有利于搜集数据进行产品开发和差别定价,甚至量身定制,传统保险公司也在不断加大互联网渠道的投入。据有关报道,中国平安打算围绕客户“医、食、住、行、玩”的生活场景,构建“一扇门、两个聚焦、四个市场”的互联网战略体系,通过“任意门”衔接起丰富的应用场景,为客户提供一站式金融生活服务;中国人寿运用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推出“国寿e店”、“国寿e宝”两大平台和多个新型应用产品,增强服务的便捷性、高效性;中国太保也借助“神行太保”智能移动保险平台、微信服务号、APP等移动互联新技术的应用等打造多平台、多触点的网络格局,使得移动服务的覆盖面越来越广。
2017年保障型寿险产品在互联网渠道保费规模大幅增长,也说明了人们不是不需要人寿保险,互联网渠道也并非不适合销售人寿保险,公众对重大疾病、健康保障、养老、教育等方面的需求决定了人寿保险的保障功能还有待挖掘,保险产品创新依然任重道远。随着社会公众风险意识和对保险认知度的提升,消费者的风险保障需求也将更加有针对性,其保险需求层面不仅仅体现在“是否买商业保险”,而是如何配置更加适合自身风险特点及经济承受能力的保险产品,而这正是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模式和保险产品升级换代、结构优化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