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保险产品 尤须看清条款
有陈小姐在求助,称自己购买的保险产品被忽悠了,拿回本金要等到老。无独有偶,梁先生也称在一银行购买的理财基金莫名变成了保险产品。本是金融领域的常见陷阱,仍不断有人中招。业内人士提醒,购买这类产品前,别光盯着收益率,看清条款很重要。
条款没看清收回本金难
陈小姐一名普通工薪族,2008年因工作关系认识了一保险公司的营销经理丁某。2009年,当得知她结婚后,丁某建议他们夫妻可以购买一份保险,告诉她每人每年交五千元或是一万元,交满五年,每两年可以获得一份生存金,每年还会有分红。而十年后这笔钱可以全部拿出去,平时如果急用钱,还可以做保单质押,可以贷款所交保费的80%。陈小姐说,当时觉得这款产品真不错,既可以当做零存整取的强制储蓄,又有分红的收益,于是同意每人每年购买五千元该保险产品。
但3月,丁某电话打来说需要续交保费了,陈小姐纳闷,不是已经满了五年,怎么还要交。可对方答复她说,可能记错了,保单上写的是十年。陈小姐查阅发票,发现确有其事。
等到上月,更不愉快的事发生了。因原来绑定缴纳保费的工行卡破损,去保险公司营业厅办理卡号变更,顺便咨询如果保单质押可以贷款多少,却被告知所购买的两份保单总计仅能贷款3.7万元。“按照丁某原来的说法,我们夫妻已缴纳12万元的保费,应该是9.6万元?”陈小姐说,工作人员告诉他,贷款金额是保单现金价值的80%,而不是缴纳保费的80%。
陈小姐这才仔细看了看条款,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自己买的并不是原以为的理财型保险,而是一款养老保险。根据合同条款,保费缴纳期限是10年,而不是一开始说的5年;所缴纳的保费要到75周岁才能领取,而不是10年;保单质押的金额是现金价值的80%,而非缴纳保费的80%;最坑的是作为一份保险,它却没有人身意外伤害保障功能,它所谓的人身意外保障仅仅就是发生人身意外时所缴纳的保费。
“我想退保把之前存进去的钱拿出来,毕竟现在才是创业的黄金期,可对方却告诉我现在退保的话,只能拿回一半。”陈小姐说,拿着这款完全不适合自己的产品,真是欲哭无泪。
要看清合同条款
业内人士认为,按照相关规定,营销人员在为客户办理保险时,应向客户讲清保险的种类和协议的详细情况,并提供所有的材料包括合同条款等。对于一些理财型保险产品或是万能寿险,不少市民只注意到了“高收益”、“保障功能”等,却忽视风险提示,糊里糊涂购买后又反悔。保险产品虽也是一种理财产品,但它强调的是保障,资产的保值与增值只是附加功能。
同样,容易被人混为一谈的银行理财产品与银行保险产品,其实区别很明显。首先,销售主体不同。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合同上,是以银行作为销售主体的,所盖公章是银行的;而在银保理财产品的销售合同上,出现的都是保险公司的名称,所盖的公章也是保险公司的。其次,期限、起点不同。一般银行理财产品的期限比较短,少则几天多则一两年;而银保理财产品的期限较长,少则三年,多则几十年。同时,银行理财产品起点较高,一般为五万元;银保理财产品起点较低,几千元或一两万元即可购买。投资者一旦遇到期限较长、起点低于五万元的产品,就很有可能是保险产品。再次,缴费期限不同。所有银行理财产品都是一次交清;而银保理财产品有的需要一次性交清,有的则需分期缴费。最后,收益构成不同。银保理财产品一般分为固定收益加上分红收益,凡是分红类的理财产品,多是银保类产品。
因此,想避开陷阱,关键是要看清合同条款,对于不明白的地方询问清楚,不要盲目听信口头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