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是个非常极端的年份,怎么做才能未来不后悔呢?让我们一起回到2015那个爱恨交加的年份。
2015年注定是中国股市难忘的一年。从牛市起步到疯牛的形成,再到股灾爆发、流动性完全丧失,监管当局出手救市后又遭人民币贬值预期打压,政府不得不全球安抚,这一切仅仅在半年多的时间内完成,如梦亦如幻。
A股,最让人记忆深刻的词语也被载入史册:“改革牛、杠杆、HOMS配资、割韭菜、恶意做空、大救市和野蛮人举牌……”,时间倏忽而过,但这段记忆并不会被时间抹平。
2015年:【疯牛+救市】 VS 【疯熊+砸盘】
主要矛盾:政府及各界人士希望乐见一个怎样的中国股市,这将很大程度左右中国股市未来的走势,人们对于股市踩踏事件的恐惧,极可能影响监管部门的监管思维。认为在2015年我们的股市还会是十足的政策市。
一、2015年大事记
3月份到5月份,在牛市最疯狂的时期,券商融资融券额度全部用满,伞形信托发行更是直接秒杀,认购子账户和份额的门槛不断提高,从100万元提高了300万元和500万元。
5月股市最热的时候,伞形信托和场外配资形成气候,整个市场存在3万亿元的场外配资业务,加上券商融资融券3万亿元的规模,由银行提供给股票市场的优先级资金可能达到6万亿元,这还不包括大股东1万多亿元的股权质押。
6月,一场清理HOMS场外配资的去杠杆行动开始了。接入证券公司的HOMS、同花顺和铭创等具有分仓功能的软件、第三方配资公司都在清理之列。
6月12日,证监会发文清理配资这一天,上证指数创出年内新高5178点后,迎来的就是噩梦般的暴跌。
7月3日,上证指数跌到3686点之后,证监会启动救市组合拳,宣布暂停28家新股的IPO发行,引导长期资金入市;证金公司启动增资扩股,从400亿元增资到1200亿元。
7月6日,中国股市第一次出现千股跌停、千股涨停和千股停牌的“奇观”,将T+1和涨跌停板交易制度的弊端暴露得一览无余。
7月8日,上证指数暴跌5.9%,A股暴跌的风险开始外溢,并引发全球性金融动荡,大宗商品崩盘式暴跌,债券市场也出现抛售,央行宣布出手为证金公司救市提供无限度流动性。
7月9日,机构展开自救,大盘一度回升到4000点上方。但一场关于救市资金如何退出的讨论引发第二轮暴跌,击穿了券商1∶1的融资融券平仓线。
二、2015年爱恨交加
壹、杠杆疯牛 VS 杠杆疯熊
2014年7月,上证指数蓝筹股主导的“指数行情”开始上演,12月突破3000点,券商两融业务持续攀升,并很快突破1万亿元,券商股成为最耀眼的明星。伴随着杠杆资金的运用,券商股股价和指数的波动率急剧扩大。这本就是一个警示信号,但却未引起市场足够的重视。
为了能够缓解债务问题,且迎合经济转型的大牛市,中国股市已被赋予了政治色彩。券商融资补充资本金投向创新业务,甚至银行也通过各种方式绕开各种限制、以看似合规的方式参与到了股市之中,民间资金更是肆无忌惮地直接或间接入市。当市场波动率再一次显著持续地上升时,没有人意识到这意味着流动性出了问题。
直到大部分人尽可能加足杠杆站在山峰上时,才开始有人意识到自己的脚下好像已经没有太多人了。疯狂地上涨总有尽头,一瞬间,股灾从天而降,市场大部分股票连续数日无量跌停,所有人为了逃出市场,不计成本地抛售股票。无疑,极高水平的杠杆是一把双刃剑,疯牛和疯熊都是杠杆的过度运用导致。
贰、极端股灾 VS 极端救市
极端的疯牛引来了极端的疯熊,极端的股灾引来了极端的救市。股灾期间,市场中到底有多少杠杆资金,牵涉到多少金融机构,监管层和市场似乎一样心里没有底。无奈之下,证金公司直接入市扫货,连同券商基金一起锁仓自救,再加上上市公司大规模的增持,甚至对恶意做空出动了公安机关,促成了代表着政府意愿的资金对股市全面控盘,股灾告一段落。
随之而来的是金融监管的一百八十度转变,从金融管制的极度放松到金融管制的极度收紧。极端的特殊措施拯救了市场,却也对市场造成了伤害。很多原本行之有效的资本运作模式和投资手段被摧毁,市场的价值体系混乱接近崩溃。
然而,股灾结束了,市场余震还没消散。大量资金开始逃离中国,中国央行不得已一次性大幅下调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虽然,中国央行入市稳住人民币汇率,但8月下旬A股经历了又一波大幅下挫。实际上,这次余震对中国的警示意义其实高于股灾,因为触动了最敏感神经——资金抽离。于是,牛还是那只牛,但却已是亦步亦趋前行的慢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