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国把黄金作为货币的历史很悠久,但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其使用范围很小,对整个社会经济的作用也不明显。
国内黄金市场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1917年上海建立了金业公会,1921年成立了上海金业交易所,之后在当时经济发达的北平、天津、武汉都建立了黄金交易机构,在一些证券交易市场内也设立了黄金交易部门。
由于当时社会动乱,外忧内患频生,民众纷纷买入黄金作为保值之用。而拥有实力的投资者则入市“炒金”牟利。在上海黄金市场交易最活跃的1926~1931年间,年交易量最高时曾达到过近2万吨,成为当时世界上的第三大黄金市场。
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政府实行了黄金管制,黄金交易所停业,黄金市场也走向沉寂。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国民党政府决定实现黄金自由兑换,并放开了黄金价格。但是好景不长,随着国民党发动内战,物价飞涨,人们纷纷抢购黄金,到1947年2月就被迫停止了黄金自由兑换。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在逃离大陆时几乎将所有的黄金席卷一空,1948年12月从当时的中央银行劫运黄金200万两,1949年2月又劫运57万两。
而早在新中国诞生之前,为了树立新政权发行的货币的权威,使其成为社会上主要的支付流通手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在解放区就已颁布了《金银管理办法》,以切断黄金与货币的联系。其主要内容是:严禁一切金银带出解放区;在解放区内允许人民储存金银和以金银向人民银行按牌价兑换人民币;金银不得用于流通和私下买卖;金银饰品业除出售制成品外,不得私下买卖金银,不得收兑金银制品;各企事业单位需要使用金银时,向政府申请配售。
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民政府继续对金银施行了严格的控制政策,并将黄金统收专营政策推广到全国,出台了《金银管理暂行办法》。1952年国家统一了金银收售价格,这标志着中国统一的金银计划性市场已经形成,即国家按价收购?和配售金银。任何单位生产的金银,一律按国家价格予以收购;国家允许个人储藏金银,任何单位和个人向银行交售金银时,银行都按价收购;工商行政管理、公安、海关等部门罚没的金银,中国人民银行也按规定的价格支付价款;任何单位和个人需用金银时,按国家牌价予以配售;任何单位和
个人不得自由进出口黄金;黄金矿业为国家所垄断,禁止外资及私人资本进人。由此可见,中国金银供求关系是中国人.民银行管理下的有计划的买卖关系,买卖场所是中国人民银行。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黄金市场进人了新时期。随着国家外汇环境逐渐宽松,百姓手中也有了余钱,长期禁锢的黄金市场重新开始对百姓开放。1979年我国恢复了金币的生产和发行,1982年恢复了黄金首饰的供应。但在加快金银生产的同时,对金银产品的管理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强化。1983年颁发的《金银管理条例》对金银的管理比以前控制得更加严格。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金银管理条例》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典型地表现在黄金的价格机制上。国内的固定价格制使国内金价长期低于国际金价,对于国内市场来说就是,官价长期低于市场价,这样就出现了国家计划调控下的隐性黄金市场。从1982年9月国家恢复内销金饰品业务开始至1992年,隐性黄金市场主要是境内民采黄金私下买卖和境外走私黄金。据黄金管理部门估计,每年全国个体采金产量约为40万两,但国家收购上来的却很少,大部分被私下买卖。同时,每年大陆人从深圳沙头角购人境内的黄金饰品量也十分可观。
到了1993年,在地方政府的支持和纵容下,终于掀起了一股黄金私卖潮,这极大地撼动了黄金统收专营的管理体制。原已存在的地下黄金交易半公开化地成为民营黄金市场,这是新中国以来首次对金银统收专营管理体制的公开挑战。据估计约有30%的黄金流入自由交易的民营市场。其中,最为突出的代表是辽宁海城感王黄金市场。在感王黄金市场的推动下,全国出现了一股兴办民营黄金市场的风潮。
其矛盾集中体现在:
黄金已经从主要服务于外汇需要转为用于黄金首饰生产和销售,黄金饰品销售的市场化和黄金原材料的计划供应之间,国内矿产金的收购价和国际金价之间的差距以及国内首饰金价大大高于国际金价造成黄金私下交易和走私的盛行。民营黄金市场的出现对国家对黄金统收专营的体制形成了极大的冲击。
面对这种状况,政府一方面支持中国人民银行整顿和限制黄金产品市场,维护统收专营管理体制;另一方面则明确肯定了今后黄金市场化改革的取向,并采取了若干推动措施。①实现国内金价与国际金价接轨,变固定价格制为浮动价格制。②要求中国人民银行对《金银管理条例》提出修改意见。③要求中国人民银行着手中国黄金市场开放的方案设想,开始中国黄金市场建立的前期准备工作。
而从外部条件来说,实行改革、逐步放开黄金管制的条件也已日益成熟。特别是国家的外汇储备数量迅速增加,对黄金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黄金占总外汇储备中的份额由1978年的60.7%下降到了1997年的11.4%。
而直接推动黄金体制改革的主要因素则是国际金价下跌。自1997年开始,国际金价在3年内由每盎司380多美元下跌到250多美元,跌幅达到30%以上,国内金价也不得不大幅下调。金价下跌带来的后果,一是国内黄金矿山经营风险加大,二是负责黄金专营的人民银行因为无法从差价中获利,经营困难,而国际国内金价存在的差距则使走私数量加大。尤其是中国人民银行每周一次到后来的每天一次公布金价,都无法解决国内外金价差距过大这个问题。解央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把金价变动的主动权交给市场。
为此国家在一些地区实行了放开回收金管理,个体或小企业产品由定点企业代为收购并加工精炼后再交给人民银行,在深圳试行国外黄金寄售试点等方法,但是改革的步伐还是比较慢的。
黄金市场改革步伐不快的根本原因在于黄金实际上是和外汇相联系的,所以在人民币没有实现完全自由兑换之前,黄金市场也不可能真正实现完全开放,由此决定了黄金市场的开放是一个过程,从开始启动到完全放开需要有很长的时间。
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直接介人了上海黄金市场的筹备工作,确定成立上海黄金交易所,并由中国人民银行直接领导。2002年10月30日上海黄金交易所投人正式运行,使中国的黄金市场建设进人了崭新的一页。
上海黄金交易所投入运行后,中国人民银行逐渐取消了黄金收购配售业务,这标志着国家结束了对黄金的统收专营制度,建立起了黄金商品交易平台,并为建立黄金金融性交易平台创造了条件。
目前上海黄金交易所主要是满足矿山和首饰加工企业的需求,这是因为在中国,首饰消费仍旧是黄金需求中最主要的因素,占到总消费量的90%以上。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单位增加投资型交易,特别是商业银行成为交易所最活跃的会员之一。这点我们可以从T+D交易的成交量日益增加上明显看出来。交易所的金价逐步向国际市场金价靠拢,特别是在推出了夜间交易之后,与国际金价之间的差距日渐缩小。
除此之外,各大银行已经或即将开办各种类型的黄金投资业务,如买卖金条,代理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业务,工行、中行和建行的账面纸黄金交易,农行的黄金借贷,黄金质押贷款,黄金项目融资等,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参与到黄金投资中,后面我们将做更具体详细的介绍。
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黄金消费市场也在不断扩大。首饰消费市场在原有的纯金市场得以保持的同时,在大城市中K金市场也得到迅速的发展。2005年,尽管金价上涨,黄金首饰销量仍持续增长。同时,用于投资的金币和金条销量也有大幅增加。而投资用的纸黄金也日益被更多的群众了解和接受。
预期不久之后,还会有更多的黄金投资品种向普通投资者开放,允许机构和个人持有和买卖黄金产品作为储蓄和投资工具,同时还会开展部分黄金融资业务,以满足投资者和生产者、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中国的黄金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1997年,中国的黄金首饰消费达到过300多吨,2005年,黄金首饰制造用金239吨(包括小部分出口)。而目前黄金投资的需求则还很小,仅仅是开始。这是由于人民币尚未实现完全自由兑换,国内黄金市场还不可能和国际市场完全接轨,所以国内黄金市场的开放也还要有一个过程。发展中国的黄金市场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
(1)政策和法规还有待完善。目前开放中国黄金市场的方向虽然已定,但如何实现还有待具体化。在黄金的生产、销售、运输、管理、税收、进出口、结汇等各个环节上都还需要出台具体政策。
(2)逐渐完善黄金投资市场,建立起便利、多样、畅通、有效的投资渠道,为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提供投资途径。
(3)商业银行要在黄金投资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各商业银行可以而且应该在黄金的代理经营、质押贷款、交易结算、收售、租赁、保管等多方面开展业务。
(4)最要紧的是要改变观念,应当加强宣传,使更多的人懂得为什么和怎样进行黄金投资,使其真正成为个人和机构的一个重要投资途径。
可以预见,在中国的大地上必将迎来一个黄金投资的热潮,这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的黄金市场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由于中国人口众多,自古就有储藏黄金的传统,而在政革开放以后许多人已经和正在富裕起来,中国的黄金市场必将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印度是世界上第一大黄金消费国,最高年份达到过800吨。中国的黄金市场应能超过这个数字,因此需要极大的发展,需要有更多的有志于黄金事业的人投身于此,使中国的黄金市场真正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