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经济学理论认为,虽然人们有风险规避倾向,但是对未知事物往往具有不切实际的乐观态度,以及对自己有过度积极的评价。这种非常信任自己的行为被心理学家称为“过度自信‘’。普通人当中,这种”过度自信”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当然股民当中也是广泛存在的“过度自信”经常会给投资者带来很多实实在在的破坏。
有一项统计表明:1987~1993年对上万个美国有效交易账户进行统计,证明了多数账户都存在不计成本、过度交易的现象研究结果证明这主要是因为投资者的过度自信而造成的。而对1991年1月到1996年的78000个家庭账户研究发现,换手率最低的月度收益率((1.47%)和换手率最高的月度收益率((1.009%)相比较,竟然相差1.5倍之多。
以上实例说明,市场中投资者普遍存在过度自信现象,并且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往往是那些“喜欢”做交易的人,而投资的收益率却与他们做交易的次数成反比。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有这样的过度自信心态,对投资者来说不是一件好事情。不断地在股市中交易,买卖股票成为投资者的一项任务而不去管盈利与否,这样的投资不具有实际意义。
在股票市场中,那些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往往自己动手买卖股票,但是信心不足的投资者就会更多地选择像基金公司这样的公司来替自己理财。这样,股票市场中的投资者多数会表现得很自信,并且对个性对于炒股这种复杂的投资来说,投资者会更加倾向于表现自信。
如此看来,投资者买卖股票时,应该多关注自己情绪的变化。不要因为过度自信而不停息地进行交易,造成亏损增大;也不要试图刻意寻找一些能够证明自己正确的材料来证明自信是正确的。而不去理会那些负面的信息。投资者最好的做法就是摆正心态,立足于理性的投资,时刻反省自己的炒股心态和炒股策略是否得当,并且将心态调整到最佳状态,努力避免由过度自信带来的损失。
市场中很多投资者的过度自信都来自于一两次的偶然暴利。如在无意中买到了一只暴涨的股票后,自信心严重膨胀,以为这是自己投资能力的体现,在以后的投资当中自信地认为还可以拿到相同的股票。投资者更加自信地频繁交易,从而使得自己的资金严重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