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零点财经>经济学术语>工业增加值率> 人工如何计算工业增加值率?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如何计算?

人工如何计算工业增加值率?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如何计算?

2018-09-26 22:27:59  来源:工业增加值率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23分钟的时间

人工如何计算工业增加值率?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如何计算?

时间:2018-09-26 22:27:59  来源:工业增加值率

学会这个方法,抓10倍大牛股的概率提升10倍>>

人工成本增加值计算办法.txt永远像孩子一样好奇,像年轻人一样改变,像中年人一样耐心,像老年人一样睿智。[)我的腰闪了,惹祸的不是青春,而是压力。。。。。。当女人不再痴缠,不再耍赖,不再喜怒无常,也就不再爱了。增值税评估的影响试论工业增加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对策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利用工业增加值变动趋势同增值税的变化相比较而计算出来的税收弹性系数是评估增值税缴纳是否正常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因此,工业增加值计算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增值税评估。

计算工业增加值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公式为: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二是“分配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制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工资+福利费+折旧费+劳动、待业保险费+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营业盈余。或:工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应缴税净额+营业盈余。那么,如何用“生产法”和“分配法”计算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哪种方法对评估增值税更有益处?本文将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作一些探讨。

凡是计入工业总产值的产品必须是本企业生产的经检验合格

一、按“生产法”计算

此种方法是目前最常用、绝大多数工业企业采用的方法,本文将作详细论述。从上面的公式反映出,用“生产法”计算工业增加值涉及到三个要素:一是现价工业总产值,二是工业中间投入,三是本期应交增值税。以下就针对这三要素如何计算作详细介绍。

1、现价工业总产值如何计算

(1)概念:现价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工业最终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

(2)计算原则:计算工业总产值要遵循三条基本原则。

工业生产的原则:即凡是企业在报告期生产的经检验合格的产品,不管是否在报告期销售,均应包括在内,反之,凡不是本企业生产的产品,均不计入本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中。

最终产品的原则:即凡是计入工业总产值的产品必须是本企业生产的经检验合格,不需再进行任何加工的最终产品,如果企业有中间产品(半成品)对外销售,那对外销售的中间产品也应视为企业的最终产品。

工厂法原则:即工业总产值是以工业企业作为基本计算(核算)单位,即按企业的最终产品计算工业总产值,按这种方法计算的工业总产值,不允许同一产品价值在企业内部重复计算,但允许企业间的重复计算。

(3) 计算方法:工业总产值包括本期生产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在制品半成品期

增加值计算 人工成本增加值计算办法

末期初差额价值三部分(详见附表一:某厂现价工业总产值计算表)。[)

①本期生产成品价值:是指企业本期生产,并在报告期内不再进行加工,经检验包装入库的全部工业成品(半成品)价值合计,包括企业生产的自制设备及提供给本企业在建工程,其他非工业部门和生产福利部门等单位使用的成品价值,本期生产成品价值按自备原材料生产的产品的数量乘以本期不含增值税(销项税额)的产品实际销售平均单价计算;会计核算中按成本价格转账的自制设备和自产自用的成品,按成本价格计算生产成品价值,生产成品价值中不包括用定货者来料加工的成品(半成品)价值。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可以作这样的处理:首先由纳税人报送本期(报告期,一般按一个月结算一次)各个成品生产分厂的合格产品入库量(按各种规格明细分类报出),然后取得按品种规格的销售单价,再将产品产量和产品销售单价按品种规格对应相乘得出本期生产成品价值。

② 对外加工费收入: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完成的对外承接的工业品加工(包括用定货者来料加工产品)的加工费收入和对外工业修理作业所取得的加工费收入,对外加工费收入按不含增值税(销项税额)的价格计算。针对本企业的对外加工费收入,可以这样处理:请成品生产厂提供对外加工产品的加工费收入;请各种运输队(公司内部)提供对外运输收入;或以帐簿数据取得对外运输及对外加工修理的收入。

③ 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是企业报告期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减期初的差额价值。示例企业的成品生产厂有三个,那么就要分别在三个厂的成本合计表中找出调价差的数额相加而得出全厂总的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2、工业中间投入如何计算

(1)概念:指企业在报告期内用于工业生产活动所一次性消耗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及其他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

(2)计算原则:计算工业中间投入有三个原则。

A、必须是从企业外部购入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包括生产过程中回收的废料以及自制品的价值;

B、必须是本期投入生产,并一次性消耗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包括固定资产转移价值;

C、中间投入的计算口径必须与工业总产值的计算口径一致,即计入工业中间投入的产 品和服务价值必须已经计入工业总产值中。

工业中间投入按照具体内容分为直接材料、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销售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和利息支出五大项(详见附表二:“某厂工业增加值、工业中间投入计算表”中的工业中间投入部分)。具体计算过程:①利用会计报表中的“制造费用明细表”可以计算出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即将属于中间投入的运输费、低值易耗品摊销、劳动保护费、差旅费、保险费、水电费、办公费、劳务费、绿化费、排污费、机物料消耗、修理费等等项目相加而得。②利用“销售费用明细表”可以计算出销售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即将属于中间投入的差旅费、办公费、物料消耗、装卸费、广告费、业务招待费、修理费、运输费、代理费等等项目相加而得。③利用“管理费用明细表”可以计算出管理费用中的中间

增加值计算 人工成本增加值计算办法

投入,即将属于中间投入的修理费、办公费、差旅费、物料消耗、水电费、业务招待费、低值易耗品摊销、教育经费、工会经费、租赁费、绿化费、土地使用费等等项目相加而得。()④利用“财务费用表”可以计算出利息收支净额。⑤利用“生产成本明细表”可计算出直接材料,即将属于直接材料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等等项目相加而得。需要注意的是,应将回收的原材料从成本中扣除。

但在日常征管中,有些项目资料的取得比较困难,因此根据本例的具体情况,总结出下面二种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方法:一是正算法:即将容易从会计报表中取得的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中属于中间投入的部分分别相加,再加上直接材料和利息支出,得出工业中间投入合计。二是倒算法,即分别用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合计减去其中属于增加值的项目(大体包括工资、福利费、折旧、劳动保险费、职工待业保险、税金等),倒算出三项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再加上直接材料和利息支出,得出工业中间投入合计。涉及到的财务报表有:“企业产品成本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制造费用”、 “销售费用”等明细表。

3、本期应交增值税如何计算

本期应交增值税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应缴纳的增值税额。其计算公式:本期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出口退税+进项税额转出数-进项税额。这些资料取自企业的纳税记录。

以上对构成工业增加值三要素的计算方法、计算依据、计算过程作了详细说明,再根据“生产法”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就能够得出某厂的工业增加值了。(详见附表三)

二、按“分配法”计算

此种方法涉及到七个要素――工资、福利费、折旧费、劳动及待业保险费、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营业盈余。目前,有的归结为四大要素,即: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应交税净额+营业盈余,其内容都大同小异。

1、工资:从人力部“劳动工资”报表或会计核算“损益表”中取得,对应的人数为单位从业人员。

2、福利费:从会计核算“损益表”中取得。

3、折旧费:从会计“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科目中取得。

4、劳动、待业保险费:从会计“管理费用”明细表中取得。

5、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从会计“损益表”中产品销售收入科目中取得。

6、本期应交增值税:从会计“应交税金及附加费明细表”中取得。(计算公式同上)

7、营业盈余:是指工业企业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者报酬、应交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它相当于企业的营业利润加上生产补贴,但要扣除从利润中开支的工资和福利以及税后利润中提取的公益金等。计算公式为:营业盈余=营业利润+生产补贴-从利润中开支的工资和福利-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公益金-其他。将以上这七个要素直接相加就得出工业增加

以上就如何用“生产法”和“分配法”计算企业的工业增加值作了详细论述,但两种方法计算企业工业增加值的结果有一定差异,以某企业某月数据为例:用“生产法”计算该月工业增加值为:2159.42万元,而用“分配法”计算的工业增加值为:2346.64万元,二者之间的差率为:8.67%,高于国家统计局规定的正负误差率5%左右。从累计数看,用“生产法”计算的工业增加值为:22277.77万元,而用“分配法”计算的工业增加值为:25068.38万元,二者之间的差率为:12.53%,更是大大超过国家规定。造成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数据采集的范围误差、统计与会计的计算口径误差等等。由于工业增加值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在此基础上计算的税收弹性系数是评估增值税缴纳是否正常的最直接指标,而各工业企业增加值之和构成国内生产总值,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发展速度,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如何寻找到一种更为有效、合理、准确、便捷的计算方法,使各工业企业能够准确计算工业增加值,从而正确反映一个企业、一个地区税收缴纳情况,是税收管理部门的当务之急。

上述两种方法计算的工业增加值是有区别的,主要是统计和会计核算口径及时间有差异造成的,分配法的增加值构成的一部分营业盈余从 价值内容看,是当期产出所获得的增加值扣掉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后的 部分。在当前我国统计核算实践中,主要在会计核算出的营业利润基础上调整计算得出,营业盈余和净利润在内涵上存在很大差异。另外由于核算口径的差异造成公司利润与 GDP 之间的可比性大大降低,企 业在产出中实现了营业盈余(营业盈余为正数),但同期净利润可能是负数;营业盈余是负 数,同期净利润却可能是正数。尤其是近几年会计制度有所调整,企业在帐务处理 上谨慎性原则明显提高,无论是八项准备的计提,还是开办费、非货币性交易和债务 重组会计处理的变化,都对很多公司的净利润产生了较大影响,但这些处理在统计上几 乎不对增加值产生影响。

从生产法的计算公式中可以看出,工业总产值计算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工业增加值计算的准确性,由于自制半成品在产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的估算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这样也容易让一些企业在计算工业总产值时弄虚作假,从而影响工业增加值计算的准确性,进一步影响增值税评估的准确性。

统计核算遵循“生产原则”。当期的生产成果,不论其是否实现销售,在生产这些成果 的过程中新创造出来的价值(增加值)均要计入当期 GDP 。而会计上的利润是当期收入扣 减掉相应成本、税金、费用后的差额。对大部分行业而言,只有实现销售的生产成果才核算 损益。所以由产出对应的 GDP (增加值)和由销售对应的利润之间并不完全可比。例如对 于核算期新增加的存货,统计核算时要把其纳入计算当期 GDP 的范畴,即增加的存货要计 入当期 GDP 。但会计上根据收入确认原则 只对当期实现销售的产品核算损益,而不将存货纳入核算当期损益的范畴。因而存货的增加 不会引起当期利润的增加,反而可能会因为存货增加而增加资金占用成本以及计提存货跌价 准备而导致当期利润减少。同样,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比例与增值税的增长比例也不完全可比,增值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有明确的规定,存货的增加只能引起工业增加值的增加,而并不一定引起增值税的增加,只有当产品销售时才能计提销项税额,外购材料只要验收入库且取得抵扣凭证,就可计提进项税额,而当某期企业只销售而不生产时,可能只有增值税的增加而无工业增加值的增加,相反,如果只生产不销售,则只有增加值的增加而无增值税的增长,造成一定时期内二者不匹配也无可比性,而对于国家或地区来讲,由于各企业的存货有增有减,汇总后计算后其存货可能无大的变化,工

增加值计算 人工成本增加值计算办法

业增加值与增值税的增长比例应基本同步变化,但对企业来讲,其存货、原材料的购入及投入使用等变化都会对增值税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运用工业增加值对企业进行增值税评估时应结合以下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一)税负率异常分析。要突出对行业规律及税负率变动的分析。对于零(负)申报及低税负申报企业以及纳税人税负率与历史同期、同行业平均税负率相比变动异常的,要重点分析纳税人经营情况是否发生较大变化,有无隐瞒应税销售额、虚增进项的情况。

(二)销售额变动率分析。包括销售额变动率与应纳税额变动率、销售成本变动率之间的配比分析。将销售额变动率横向与应纳税额、销售成本的变化比较,纵向与历史同期比较,有较大差异幅度的,分析其有无销售不入帐或按规定应作视同销售的业务不计或少计销售等问题。

(三)销项税额控制数分析。将纳税人申报的销项税额与测算的纳税人应实现的销项税额进行对比,发现异常的,分析其有无漏报、迟报、隐匿收入的问题。

(四)进项税额综合分析。通过对进项税额控制数与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中的本期进项税额核对,审核分析其有无虚抵进项税额的问题。

(五)销售毛利率变动幅度分析。对本期销售毛利率比本年各期或历史同期有较大幅度下降的,应分析其有无不计或少计销售问题。

(六)应税销售额与流动资产的配比分析。纳税人应税销售额与流动资产配比分析异常的,应分析纳税人是否存在虚开专用发票的问题。

(七)与纳税评估有关的企业其它方面情况的分析,如企业财务状况、生产经营情况及发票使用情况等方面的分析。

税收与经济指标的关系包括国民生产总值与税收总额的关系、工业环节增值税与工业增加值之间的关系、商业环节增值税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关系、价格总水平与税收之间的关系、社会总投资与税收之间的关系、经济结构与税收结构的基本关系等等,但这些是建立在口径一致数据准确的基础上的,而实际工作中,经济及产业结构是不断变化的,企业的经营方针及策略也是不断调整的,市场的价格及占有量也是不断变化的,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是不同的,而这些因素对税收的变化也有一定的制约因素。因此对企业的增值税评估不能仅从某一指标进行分析,而要深入企业,了解其产供销全过程,及时掌握其经营特点及变化,要充分运用各种信息资料,包括纳税人申报资料和相关信息数据,并辅之以必要的日常检查,了解情况,分析企业销售(营业)、库存、成本、实现利润、实现增加值等指标与其缴纳的增值税、所得税的关系,综合分析行业总体税收状况和纳税人个体纳税情况,通过分析比较,摸清规律,发现问题。结合实际制定行业平均利润率、平均增值率和各税种相对于其税基的平均税负等评估指标,建立科学、实用的纳税评估模型,对纳税人纳税情况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测算纳税人实际纳税与应纳税额的差距,评估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增强管理的针对性。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相关阅读

为您推荐

移动平均线
股票知识
MACD
老丁说股
热点题材
KDJ指标
读懂上市公司
成交量
股票技术指标
股票大盘
分时图
股市名家
概念股
缠中说禅
强势股
波段操作
股票盘口
短线炒股
股票趋势
涨停板
股票投资
长线炒股
股票问答
股票术语
财务分析
炒股软件
上证早知道
经济学术语
期货
股票黑马
股票震荡市场
理财
炒股知识
散户炒股
外汇
炒股战术
港股
基金
黄金




































































































































































































































































































































































































































































































































































































































相关栏目推荐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股票问答
股票术语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6-2025 零点财经保留所有权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友链,商务链接,投稿,广告请联系qq:253161086

零点财经保留所有权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