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界网站
作者:郭施亮
银行股,是价值投资者长期追踪的投资标的,对核心银行股,投资者最关注的,一个是盈利增速,另一个则是股息分红能力。需要注意的是,与成长性较强的上市银行股相比,国有大行的盈利增速能力反而比较平稳,甚至处于个位数增长的态势,对这类上市银行股来说,可能更注重股息分红的能力,每一年的股息分红状况将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参与热情。
这些年来,银行股尤其是国有大行基本上保持着比较平稳的股息分红能力,在近一年时间内,部分国有大行的平均股息率已经超过了5%,这与银行理财产品以及五年定存产品相比,已经具备了较大的投资优势。对稳健型的投资者来说,一方面可以享受到每年稳定的股息分红,另一方面则可以借助市值配售实现新股申购,假如持股市值高一些,那么一年中签几家新股,年化收益率还是比较可观的。
对不少投资者来说,已经对银行股投资形成了依赖,甚至会把越来越多的家庭存款资金搬至银行股之中,以获得更稳健的保值增值效果。但是,面对今年突如其来的情况,不仅深刻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将会对以往稳定的盈利模式构成不少的冲击影响。
今年以来,有着“金饭碗”称号的银行业,也面临着不少的考验。例如,此前有促进金融系统让利实体经济1.5万亿的措施。近日,更是传递出适当降低银行分红,且不增加奖金的信号,这系列信号的出现,对银行股的投资者似乎并不那么友好。
对价值投资者来说,银行的股息分红是价值投资者的投资根基。假如降低了银行的分红,那么是否意味着银行股的长期价值投资的逻辑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不可否认的是,今年的形势确实并不是太乐观,在实体经济环境不算太好的背景下,银行让利实体经济的信号也显得愈发强烈。有投资者会担心,1.5万亿相当于2019年商业银行净利润的75%,若出现如此巨幅的让利空间,那么对银行股来说,将会是沉重的冲击影响。此外,近期更是传出了适当降低银行分红的消息,若银行减少分红动真格,无疑会引发市场资金的抛售,银行股自身的投资价值也可能会发生重估的风险。
针对让利1.5万亿的消息,从严格意义上,金融系统并非仅有银行业,而且还会牵涉到保险等金融中介机构,当然银行也是占了大头。不过,推动金融系统让利,特别强调了合理让利,更应该建立在足够风险防御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让利,更谈不上把去年75%的利润拿出来让利。
与此同时,作为百业之母,银行业在让利过程中,不同银行也会有着不一样的执行规则,并不会完全放松标准盲目放贷,因为这可能会引发更多的后遗症问题,作为一向谨慎的银行,也会有着一套应对的策略。此外,在银行让利背景下,仍会存在一定的对冲政策,来缓解银行业的压力,并非为了让利而盲目让利。
针对市场争议很大的降低银行分红的消息,这或许只是传递出一种信号,意在提升资本补充或提升风险抵御的能力。但是,在具体操作中,不同银行也会有着不一样的分红策略,政策层面上允许适当降低分红,为银行调节分红政策留有空间,但从银行股尤其是国有大行的前十大股东名单来看,减少分红的压力也是不少,即使最终采取了减少分红的举措,也可能是小幅度减少,并非像海外市场的银行股那样大幅度压缩分红乃至采取不分红的应对策略。
银行适当降低分红,或为接下来的不良风险提升做好准备。但是,若单方面降低银行分红,显然也会影响到银行股的价值投资根基。在实际情况下,当银行股的分红能力下降时,将会影响到银行股尤其是国有大行的投资吸引力,容易引发资金的抛售压力。不过,对银行来说,在适当降低分红的同时,一方面可能会通过提升上市公司股价作为补偿,挽留长期价值投资者的持股信心;另一方面则是通过转型与改革来提升银行股的整体投资活力,例如引入券商牌照或多方面的政策对冲等,这也是缓解降低分红下的抛售压力。
今年,对国内上市银行的压力确实不少,一边是让利实体提速,另一边是降低分红预期升温。此外,随着不良率的逐渐提升,部分不良风险逐渐爆发,接下来部分银行股的盈利能力可能会受到影响,在多方面的压力冲击下,银行股的投资吸引力自然会有所影响。近期政策层面上银行股频繁出现利空消息,虽然可以起到调节市场指数的效果,但同时也会打击长期价值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在国内市场中,银行股投资最具不确定的因素还是来自于政策变化,而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却加剧了近期银行股的波动走势。但是,面对接连下跌的银行股,未来稳定股价的核心也是离不开政策。面对银行股的接连下挫,市场投资信心从高涨跌至冰点,但作为百业之母的银行,且目前平均市净率已经处于历史低谷状态,一味压制银行股表现并非政策本意,终究还是会有相应的对冲政策出台,以稳定市场的投资人气。假如未来防控效果持续巩固或实体经济逐渐触底回升,那么当危机逐渐解除后,银行的盈利能力以及分红水平也会出现报复性回升,短暂性的应对措施并不代表着中长期的政策导向,从长期来看,银行股的价值投资逻辑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