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A股市场估值水平偏低的年份,但这与今年股市非理性下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性。在实际情况下,即使股票市场的估值底部基础尚未达到牢固的状态,但也已经释放出大量的估值风险,甚至存在估值过度修复的表现。
对于这一年,除了股市估值过度修复之外,今年同样是A股回购新规正式落地的重要年份,而今年以来,A股上市公司的股份回购热情相当高涨,全年上市公司的股份回购规模也是远高于往年的同期水平。
实际上,造成上市公司积极采取股份回购的举措,一方面在于部分上市公司的估值水平、价格水平已经处于历史很低的状态,上市公司大股东也认识到上市公司股票存在严重低估的问题,而此时此刻上市公司采取股份回购的策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低估的一面;至于另一方面,则与政策引导因素有关,但在市场处于非理性波动的过程中,上市公司采取股份回购的策略,既有迎合政策引导的需求,也有维护自家股票价格稳定的需求,而在多方面因素的推动下,也促使A股上市公司的股份回购热情迅速升温。
于市场而言,在关注上市公司股份回购频率增多的同时,更可能多关注部分上市公司的大手笔回购动作。其中,近期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中国平安颁布了巨额回购的方案,而从12月14日晚间的消息来看,中国平安大手笔回购已经获得股东大会的通过,按照之前拟回购不超过10%的股票,实际上意味着未来中国平安的股份回购规模将会刷新出一个新高水平。
除此以外,对于A股上市公司而言,也有多家上市公司采取了大额股份回购的计划。其中,美的集团也已经完成了部分的股份回购,回购金额也是在30亿元左右。由此可见,对于今年以来A股上市公司的股份回购措施,还是在动真格。
股份回购曾经引发了美股市场走出了一轮长期牛市,虽然美股长期牛市的形成原因颇显复杂,并非单一股份回购就能够实现。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上市公司积极采取股份回购的策略,并通过股份回购后注销的行动,间接提升了上市公司的核心价值,不断为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上涨提供了新的动能。
但是,似乎市场很容易忽略一个因素,那就是美股上市公司尤其是美股核心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非常充裕。然而,这与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相比,还是具备较大的优势的。
实际上,对于股份回购而言,一方面注重于股份回购后的注销行为,有利于提升上市公司的核心价值;另一方面则是注重现金流充裕的上市公司的股份回购策略,因为现金流越充裕,其采取股份回购的实质性效果更明显,之后进行股份回购再注销的效率也会更高,更容易体现出上市公司的核心价值能力。
如今,中国平安的大手笔股份回购计划,确实起到了一个比较积极的影响作用。但是,在A股市场中,类似于中国平安这样颇具财务实力的上市公司并不多,且同时满足现金流充裕、估值低估、净资产收益率持续高增长、持续高股息分红等特征的上市公司更是寥寥无几。
与之相比,经历了近年来的股权质押风波后,不少上市公司还深陷股权质押平仓风险,其自身的现金流压力并不轻,自身采取股份回购后注销的动力并不强。或许,对于当前不少A股上市公司来说,现金流、财务实力仍然是企业最担忧、最缺乏底气的要素。
不过,从股份回购新规细则分析,却具有不少可操作的灵活空间。例如,上市公司除了使用自有资金、发行优先股回购股份外,还可以通过发行普通股股票的超募资金、金融机构借款、债券募集资金等途径作为股份回购的资金来源。又如,对于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所必需的情形,并仅限于公司股价出现破净或连续20个交易日内大幅下跌30%及以上的情形下可以进行股份回购,而类似于护盘式回购的举措,仍可以在6个月锁定期后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卖出股票等。
或许,通过这一股份回购的新规内容,可以刺激本身现金流一般或财务实力欠佳的企业采取股份回购的策略。但是,鉴于A股市场不少上市公司的现金流与财务实力本身并不具有太多的优势,而类似于护盘式回购的举动,似乎更倾向于维护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稳定性,且缺乏了可持续性的稳定预期,甚至可能会在未来演变成另一轮的变相减持潮,这也是需要引起警惕的问题。
时下,对于中国平安大手笔回购的具体落实,我们仍需持续观察,但作为一家拥有万亿以上总市值的上市公司,尚且采取如此巨额的股份回购方案,实际上意味着上市公司非常看好自家股票的投资价值与发展前景,同时还会为A股上市公司尤其是A股大蓝筹上市公司的股份回购计划作出了表率。
但是,对于股份回购潮的来袭,会否因此出现所谓的“回购牛”,笔者仍然保持适度的谨慎,而与美股市场相比,A股市场的情况则更显复杂。此外,需要正视的问题是,真正意义上的股份回购,一个要注重股份回购后的注销,只有真正意义上的股份回购注销才能够提升上市公司的核心价值;另一个则是注重上市公司的现金流与财务实力,这也是A股上市公司与美股上市公司之间的主要差距,对于现金流充裕、财务实力较强的上市公司采取的股份回购效果显然高于现金流与财务实力欠佳的企业,而前者对市场的核心价值提升也会产生出更为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