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清友:北交所降低门槛,对投资者意味着什么?
9月2日晚,毫无预兆、突然传出中国将设立内地第三家证券交易所北交所的消息。在经济界一片欢腾的同时,一系列疑问也随之而来:何以在此时设立北交所?其目标定位是什么?与沪深两家交易所是何种关系?其将采用哪些规则?为何会是公司制、而非沪深交易所的“事业单位”体制?其对投资者会有何影响?
原子智库:从资本市场的改革历程看,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有何意义?为何在此时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
管清友:成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件大事。由国家最高领导人宣布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可以看出中央和国家对于整个资本市场的重视。
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意义非常重大: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解决卡脖子问题,实现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尤其是服务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资本市场,实现从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一箭三雕,盘活了整个新三板,而且提升了整个资本市场的包容性和服务能力,应该说这一招非常厉害。当然,实际运行起来,肯定也还会有很多很复杂的事。
而且,北、上、深三家交易所三足鼎立,如果能够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良性竞争,可以提升整个中国资本市场在世界上的竞争力。
原子智库:自2017年底新三板深化改革以来,你所在的团队就曾建议将新三板直接改造成为北京证券交易所,当时如此建议的考量是什么?
管清友:我们大概在2016年、2017年提的这个建议。因为,从2013年新三板设立,我们就一直非常关注,也持续跟踪,做了很多研究,并参与了当时全国股转公司的一些投研工作。
新三板确实得到了长足发展——到2017年,挂牌的有11000多家企业;但也遇到了很多瓶颈,但它自身很难解决、突破这个矛盾——比如投资门槛高、流动性差、赚钱效应差,很多新三板公司挂在上面之后总体性价比不高。怎么样去解决新三板的这些问题?股转公司也做了很多努力,相关领导和新三板的同事、挂牌公司也都做了很多努力。当时我们做了很多培训,给大家讲新三板,我当时非常看好新三板,就提出能不能把新三板打造成中国的纳斯达克。
但由于存在这些问题,特别是新三板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当时迫切需要一个外力。我们也推动或者呼吁,新三板加快从基础层、创新层分出精选层,精选层完全按照注册制、按照高标准证券交易所的规则去设计。这些股转公司都做了,确实非常不容易。
但如果不给予新三板证券交易所的地位——也就是整个交易所完全是实施注册制,无法解决自身的矛盾,也无法更大地增强资本市场的包容性、以及在全交易所平台上实现注册制。像上交所,注册制现在只在科创板实施;深交所也只在创业板实现了注册制,而主板并没有实行注册制。
但后来我们发现,在北京成立证券交易所特别难,涉及到太多问题、太多的因素。因此,雄安新区成立后,我们就建议雄安设一个交易所,把新三板搬过去,也是使劲想盘活新三板,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完全意义注册制的实施。
当然,除了我们,2019年也有很多专家提过这个建议——面对新三板这种局面,不如直接做成交易所。因此,这次看到北京交易所成立,还是非常振奋。
原子智库:不同于沪深交易所采用“事业单位”体制,北交所采用的是公司制,这意味着什么?有何利弊?
管清友:这非常重要。因为中国内地的交易所原来是以会员制为基础的事业单位制,它有特定的历史渊源——那是三十多年前的1990年成立的,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在资本市场改革的大背景下,要实现监审分离——就是监管和交易所要脱钩,交易所只是被监管单位。因此,北交所实行公司制是必要的,这样能够进一步推动包括交易所在内的资本市场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