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清友看股市]庚子战疫后期的经济、政策和市场
要正视困难,也要有信心。与90年代中后期的经济整顿和亚洲金融危机相比,中国经济治理已有了一些历史经验。创造性的改革、超常规的宏观政策,都是必要的,必需的。
一、目前经济预测分歧较大,底数尚不清楚
目前的时间是2月中旬,下旬刚开始,大部分数据出不来。关于经济预测的分歧较大,明确的经济决策就比较困难,这直接涉及到下一步的国家政策和企业经营战略。比较乐观的预测是第一季度GDP下滑到4%,部分预测下滑到2%至3%,比较悲观的预测是-2%至-3%,因此当前政策主要是试探性的。但从近期发电用煤量、铁路货运量、旅游、消费、票房等数据可以看出,本次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不可小觑,且很多行业不可逆。
大家担心的全球供应链问题,从国际局势来看,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完全出局尚无可能。但欧美国家可能正在进行“压力测试”,为中国出局做准备。第一季度的原有订单难以完成,随之二季度的出口也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在2003年非典时期,中国经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而现在的中国经济,消费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次消费受到冲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甚大。金融市场是实体经济走向的风向标,欧美金融市场对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出局的情况反映比较平淡,有些经济学家正在担心欧美市场在为中国出局做准备。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是值得长期关注的问题
另一个需要关注的是,疫情是否会带来长期的消费行为和投资行为的变化。比如疫情期间火热的在线办公和在线教育是否会在疫情结束之后得到持续。这些变化对经济的连锁反应也是难以预判的。
二、目前的宏观政策都属于试探性,纾困比宽松重要
1.财政政策要担当大任,需要超常规
财政政策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不切实际的要求降费降税;二是防止“政府点菜,企业买单”。社保减免、缓交是可行的,大规模减税降费对于地方财政的压力比较大。“纾困”的政策比“稳增长”和宽松政策更重要。2020年赤字率突破3%的警戒线是比较确定的。从国际经验来看,因为突发事件赤字率突破警戒线有一定的先例。财政预算也有必要做跨期预算,把后面的钱拿到现在来花。
今年后三个季度如何追赶经济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国有企业、国有金融机构利润跨期上缴十分必要,例如银行、石油化工、烟草行业等行业跨期上缴,是可以短期充实财政的方式。
关于投资结构,“新基建”(移动互联网、医疗公共卫生等)在未来可能成为重点投资方向。四万亿2.0版本恐怕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不得已而为之,但是投资方向和融资去向,必须到民生、应急、短板这些领域,防止再度出现脱实向虚。
2.货币政策已经在试探,后续力度看经济下滑程度
当前的央行降息是不对称降息,1年期降得多,5年期降得少(涉及到房贷),这是考虑到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货币政策的取向从近期的股票市场也可以看出端倪,流动性宽松战胜了对疫情的恐慌。
3.刀刃上寻求增长,治理能力需要新突破
要正视困难,也要有信心。与90年代中后期的经济整顿和亚洲金融危机相比,中国经济治理已有了一些历史经验。创造性的改革、超常规的宏观政策,都是必要的,必需的。但是现在遇到的挑战是空前的,比如互联网发展对治理的挑战、贸易战和疫情。治理能力需要创新提高,治理能力比宏观经济管理更重要,需要范式和模式的突破。新时期宏观经济管理能力也是国家治理能力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大胆,也要心细,有点像走刀刃,避免日本这样的国际教训。要在刀刃上起舞,取得刀刃上的增长。很难,但不得不走。
三、企业要立足自救,沧海横流,大浪淘沙
立足自救,争取外援。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在此次疫情中,企业面对的最大困境是现金流问题,这也是企业短期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方案包括:第一,争取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第二,特殊时期要利用好股权市场;第三,利用资本市场,发债、定增,加快IPO投资步伐。
治大国如烹小鲜,管理企业也是如此。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很多管理机制是相通的。第一,企业要做好底线管理,居安思危;第二,企业家要持续学习,与外界有平等、通畅的沟通交流,不要自我封闭、被动封闭。第三,企业要积极的生产自救,做好最差的情况准备。
四、股票市场流动性通过大考,流动性因素和盈利因素会交替影响
对于监管层面来说,指数涨跌是第二位,重要的是流动性。短期来看,流动性宽松是对股票市场的最大影响因素。下一步投资者需要判断,企业盈利占主导还是流动性占主导。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一定会反应到上市公司的盈利情况,尤其是餐饮、旅游等。长期来看,股票市场的规范监管和有效治理是关键。
再融资新规,对于上市公司和投资方来说是利好(增强流动性),但对投资者来说未必公平。
五、房地产行业分化正在实现,房住不炒仍是底线
房地产调控思路和走向预判:房地产松动的可能性比较大,但是房地产形势很难回到2014年或2015年的状态,而且全国房地产行业分化正在实现:过去房地产主要依靠高杠杆、高周转,现在主要是保障现金流。从开发人到手艺人。
对于中国资金是否正在从房地产向股市流动、为何疫情期间股市不降反升这个大家关注的问题,短期来看,主要是宽松效应、跷跷板效应;长期来看,中国居民的资产不动产比例缩小,金融资产比例扩大,根本还在于规范的市场和法制化的监管。
六、重大理论问题需要深思,中国处于历史和现实的重大节点
有两个问题值得深思,并找出答案:
第一,现代宏观经济学面临理论贫困,如何解决中国这样的超大规模经济体的现实问题?
第二,大陆大国的治理难题由来已久,国家治理的边界、张力和极限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