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刀锋看股市]超级大政策来袭,历史上只搞过两次!
昨天的重磅会议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名词,特别国债。借着周末休息时间,刀锋简单解读一下。
之所以说非常重要,是因为这个特别国债,并不经常使用。在新中国历史上只搞过两次,一次是1998年,一次是2007年。
特别国债之所以特别,是对比普通国债来说的。一般而言,发行国债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也就是说,政府的钱不够花了,直接印钞有点太那个了,而且会造成无节制的通货膨胀,所以就想出来发行国债,向老百姓借钱,从民间筹集资金的思路。这就是普通国债。
而特别国债,一般不经过民间融资这个步骤,且一定是专款专用,只能用于实施特殊的政策目的,不允许随意调配。
比如,1998年那次,财政部发行30年的2700亿元特别国债,用于弥补银行的资本金。翻译过来就是,国家“印钞”堵上商业银行 多年来的坏账。
2007年6月18日,财政部第二次发行特别国债。总额1.55万亿向央行购买外汇,然后注资用于成立了中投公司。主要目的是为了外汇储备管理改革。
即将发行的这第三次特别国债,暂无更详细的说明,刀锋认为跟疫情有关。百年不遇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造成的经济损失太大了,非常时期迫切需要非常手段来弥补。
但单靠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肯定不够,且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已经很重了(城投债的后遗症),不好再让他们“借钱”。但特别国债作为中央政府加杠杆的直接手段,不直接影响地方政府债务,还能通过转移支付等方式支持地方。
至于这次特别国债的用途,大概率是为了对冲疫情造成的经济停滞和外需减少,完成决胜小康之年的GDP增长,专项用于扩大内需。比如大规模投资基建和刺激消费。周五盘中“中字头”基建股异动,或与此有关。
但刀锋认为,特别国债可能更多用于促进消费,因为传统基建已经有地方专项债支持了。引用一段券商的解释,“特别国债如果再用于政府主导的基建,虽然执行力强、见效快,对经济的推动更强,但带动的多是钢铁、水泥等重工业行业,这些行业经过2015-2018艰难的供给侧改革,过剩产能已经得到较好去化,此时在传统基建上发力,可能会影响去产能的效果。”
最近不少城市发了消费券,不过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城市,比如杭州温州等。很多中西部省市没这个财力,但穷地方才更需要刺激消费啊!事实上,地方政府更愿意花钱投资基建,除了众所周知的理由,在财务处理上也有理有据。让地方政府直接给老百姓发钱,就比较困难了,财政上可能无法可依。
使用特别国债就方便多了,本来就是为了满足特殊时期的特殊需求,可以国家直接规定使用目的和方式。有了特别国债的支持,我们就可以向欧美看齐,也给每个公民发个上万元的大红包,或者直接发消费券,限定几个月内必须花完,对消费的刺激绝对立竿见影。
至于大家最关心的,特别国债对A股的影响,以史为鉴,前两次股市确实都涨了,但情况各有不同。
1998年宣布发行特别国债后的第二天(8月19日),上证综指由1071点上涨到1126点,日涨幅为5.1%,上涨行情持续了6个交易日,直至8月25日的1179点,共涨了9.3%。1个月后,上证综指为1207点,涨幅为12.7%。
2007年6月18日财政部发行1.55万亿特别国债的当天,上证综指从4132点上升至4253点,日涨幅为2.9%,随后股市有所下调,直到7月5日(3615点)重启上升行情,最高达6092点(10月16日)。
刀锋认为,1998年那次,股市出现持续的单边上涨,主要是因为银行的坏账问题解决了,同时央行调降了准备金率。市场上流通的钱多了,潜在的地雷排除了,自然利好股市。
2007年第二次比较特殊,央行没有同步下调准备金率,且有2000亿是向公众发行的,相当于抽走了部分流动性,所以后来调整了几天。本来就是超级大牛市中途,发国债也有对冲经济过热的目的。
这即将开始的第三次特别国债,跟前两次没有可比性。但如果是刀锋猜测的上述用途的话,理论上对股市构成重磅利好。刺激基建也好,扩大消费也罢,钱多了总是好事儿。且为了配套国债发行,央行大概率会同步降准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