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以来,香港市场伴随外围市场上涨,市场人气逐步恢复,大市成交从年初的500多亿港元上升到约800亿港元。
无论什么市场,成交量都是判断市场走势的重要指标。有句老话说:"指标千变万化,成交量才是实打实的买卖。"可以说,成交量的大小,直接反映了市场上投资者的人气以及对某一时刻市场走势的认同程度,而且成交量的产生对应了真实的交易,因而其对于市场的判断意义甚于一般的技术指标。个股的成交量容易操控,但大市的成交量一般难以操纵。对于香港市场,我们发现,成交量对于市场大趋势的判断具有非常不错的指引作用。
香港市场的成交量和市场走势有几个规律值得关注:
第一,市场走好一般伴随着成交金额的放大,而市场调整一般伴随着成交金额的萎缩。这个现象符合我们的常理。市场向好,投资者参与的热情高,因而成交金额上升;反之,市场偏弱时,投资者参与积极性差,成交金额自然萎缩。不过,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1月至8月,香港市场呈现上涨缩量、下跌放量的不和谐局面。但这一现象在2010年9月之后得以改观,成交量和市场走势配合良好。
第二,虽然成交金额每日有波动,但如果放长周期,成交金额的变动也有着非常明显的趋势性。很多情况下,成交量的趋势性比指数变化更为明显,其趋势的改变也往往伴随着指数趋势的改变。2003年以来,香港股市的成交金额从150亿港元左右稳步上升至2007年底的近2000亿港元,相对应地,恒生指数也一直处于长期的上升趋势中。2007年11月底,成交金额的上升趋势支撑线被跌破,这也伴随着市场渡过了超过1年的快速调整。成交金额突破2007年底以来的下降趋势是2009年3月,与之对应的也是市场底部的确认。2009年下半年和2010年上半年,如同之前讨论的,市场成交量和指数走势关系有所弱化。2010年9月后,市场成交量和指数走势的关系逐步恢复常态。11月中,成交金额创出过去2年多来的天量后趋势回落,市场也同时出现调整。2010年12月底,市场成交快速回落见底,市场也完成调整出现上涨。
尽管我们对于市场中长期的走势维持乐观态度,但短期看来,香港市场存在着一定的调整压力,这种压力一方面来自于内地货币政策从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对于正在公布的美国2010年公司盈利情况的担忧。历史表明,美国股市的走势和上市公司盈利密切相关,过去几个季度,美国标普500指数成分股中盈利超过预期的公司占比接近8成。但是,最近的业绩数据显示,只有约65%的公司业绩超过预期,这样的比例创了2009年2季度以来的新低。加上A股走势并不理想,如果之前强势的美股也出现调整,那么港股的压力确实不小。
如何运用期权策略在跌市中赚钱
在跌市下,若懂得运用期权及配合适当的策略,投资者仍可获利。
在跌市中,最常用的投资策略是买入恒指认沽期权。认沽期权长仓是投资者付出期权金后,便可以拥有取得一个以某价格(行使价)沽出指数期货的权利;由于行使价固定,指数下跌后,认沽期权持有者便可以用较市价为高的行使价沽出指数期货,故期权的价值会随着指数下跌而增加。如大市上升,由于指数期货价格较行使价高,对期权持有者不利,故其认沽期权价值会下跌,最终期权持有者更可能放弃该权利不作行使。换言之,认沽期权长仓的投资者,最大的损失是全数期权金,而最大的回报,则视乎恒指的跌幅。
另一种跌市的期权策略是沽出认购期权。沽出认购期权是投资者收取期权金后,向买方出售一个以某价格(行使价)沽出指数期货给买方的权利,期权被行使时,沽出认购期权的投资者必须以行使价向买方出售指数期货。沽出认购期权的利润是有限的,盈利的多少要看期权会否变成价内期权。若认购期权在到期日时变成等价或价外期权,其价值会变为零,沽出认购期权的投资者可赚取全数的期权金;相反,若认购期权在到期日变成价内期权,买方会行使认购期权,沽出认购期权的投资者须缴付结算价与行使价的差额,其所面对的风险则要视乎收取的期权金可否补偿结算价与行使价的差额。投资者通常会选择沽出等价或价外期权,因其在到期日变作等价或价外期权的机会较高。沽出认购期权必须缴交按金,交易所要求的按金金额会于每天收市后计算而定,交易所可按当时市场变化而要求增加按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