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仙股的由来,最开始是从港股市场发展而来的,一般是指市值跌到1元以下的那些股票,因为它上涨的时间比较短暂,而且上涨之后跌的也是十分迅速,所以许多人对它存在的风险很难把握,那么仙股究竟有什么风险?这样的风险我们又该怎样来防范呢?
什么是仙股,仙股的内容有什么?
“仙”(仙:cent)的音译是香港人对英语“cent”(分)的译音。仙股就是指其价格已经低于1元,因此只能以分作为计价单位的股票。在美国股市上如果股票的价格长期低于某一价格就会被摘牌。
仙股之说,最初源于香港的股市,是特别指市值跌至l元以下的股票,在英语中被称为penny stock.
之所以称这种股票为“仙股”,其中有两个原因:
第一,在英国币制改革以前,英国货币单位中有一个币种叫先令士,是英国货币名。按照英国旧币制,1英镑等于20先令,1先令等于12便士。
当股票跌到港元1元以下时,换算成英国币值时也就几先令。港人一般简称“先股”。是指1元一下的一类股票(即1先令为0.01港元)。
用货币单位指称一类股票,这在中国股市中也有类似说法。比如说某某股票为百元股,或说某某股票为十元股。
第二,这种“先股”虽然现实的投资价值不大,但很适合作为某些公司借道上市的“壳”。因此,某一“先股”一旦被选中作为上市“壳”,有新的资产注入,就会身价百倍,股价就会一步登天,持有者就会发大财。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一步登天就是意味着成仙,同时这种股票叫“先股”。因此,人们也就借音转而叫“仙股”。这在香港叫图个“口彩”。所谓口彩就是吉利话。
一元仙股有哪些?
三板有很多这样的仙股,就是那些ST后退市的股票,每周只交易几次,不是每天都交易,可以向你开户的券商询问三板的行情。
回顾历史,最早出现“一元股”是在1994年,当时市场极度低迷,以上海石化为首的30余只股票价格不到2元。后来,市场在1998年和2002年曾几度出现“一元股”,但随着几只“一元股”的无奈退市或重组成功,“一元股”一度绝迹。到2004年6月,ST银广夏和*ST吉纸率先跌破2元,开启了上一轮熊市的“一元股”时代,随后越来越多的个股步其后尘,加入“一元股”行列。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一元”股遍地开花,甚至出现一元以下的“仙股”,2005年“一元股”的数量达到50多只。
怎样来防范仙股的风险?
操作“仙股”时的保护性措施这是至关重要的,要在操作前预先设置止损计划和具体标准,并且做好止损的心理准备,严格控制投机风险。从以下三方面做好风险防控。
1、从投机资金的成交量上:
投机资金将“仙股”大幅拉高后会选择出货,而出货就必然会导致成交量的放大。在投资其他个股时需要观察量能是否放大来决定是否买进,但在参与“仙股”时则要防止量能过度放大,如果“仙股”已经有一定涨幅,而成交量大幅增加时,要立即卖出。
2、从投机资金的获利程度上:
这需要密切关注“仙股”的移动成本分布情况,观察获利盘的大小,当获利盘迅速增多,要选择卖出。
3、从投机资金的操作时间上:
投机资金对“仙股”的参与都是立足于短线,立足于“仙股”的投机价值和上涨的想象空间。这个时间过程往往很短,当“仙股”的上涨时间过长时,要逐步减轻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