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I CPI
PPI和CPI是两个反映物价水平的指标。
PPI是ProducerPriceIndex的首字母组合,意思是生产者物价指数;CPI
是ConsumerPriceIndex的首字母组合,意思是消费者物价指数。PPI衡量的是产品原材料的价格变化,CPI衡量的是终端产品的价格变化,它们分别处于产品的前端和后端,其中,PPI对于CP1有传导作用。
一般而言,PPI上升表明生产产品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如果上涨幅度过大,生产者必然会将成本的上升转嫁给产品的消费者,方式是对产品涨价;因此在消费端,价格也会上涨。举个简单的例子:化肥是稻米生长的原材料,化肥价格的上涨属于PPI的上涨,其结果是稻米的生产成本增加,稻米的售价也有可能因此上升——这就是CPI的上升。注意:我们所使用的是“可能上升”,而不是“一定会上升”,因为其中还有消费者的需求弹性问题在里面。需求弹性是经济学的基础概念之一,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从经济学的人门教材中读到。
PPI和CPI数据也是每月公布,图5.6显示的是自2006年年中以来CPI和PPI的同比和环比走势图。
PH和CPI对股市的影响,有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PPI和CPI对于股市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处于从生产到消费这条链条上的不同产业会受益或受害于价格的变化。我们以三个行业为例:铁矿石、钢铁和汽车。这三个产业中,铁矿石是钢铁的原材料,钢铁是汽车的原材料。若铁矿石涨价,那么对于铁矿石挖掘和采选的公司来说,其产品的售价上升,盈利状况变好,会对其股价有提振作用;对于钢铁和汽车行业来说,原材料的成本上升了,如果它们不能成功地将成本的上升转嫁给产品的消费者,那么盈利状况会变差,其股价会受到抑制。所以,价格水平的变化对于不同的行业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一般而言,受CPI和PPI影响较大的行业是制造业,服务业所受影响相对较小。
PH和CPI对股市的间接影响主要是通过政策的传导作用来实现的。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有三个:一是经济增长(用GDP增速等指标衡量),二是物价水平稳定(用CPI同比变化等指标衡量),三是币值稳定(用汇率等指标来衡量)。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是为这三个经济目标服务的,一旦CPI走势较为异常(大幅走高,称为“通货膨胀”;或大幅走低,称为“通货紧缩”),都会对实体经济和居民生活造成影响。例如,2008年冬天的雪灾造成农作物歉收和物流不畅,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产品价格大幅上升,粮食、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也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使居民普遍地感受到物价上涨所带来的压力。为了缓解这种局势.就需要政府政策来进行对冲。在实际运用中,最为引人关注的就是货币政策对于通货膨胀率的对冲作用。为了了解这种政策的影响,我们有必要将其中的作用机制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商品价格的形成和变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为了使问题简化,我们假设这样一种情形:突然之间每个人手中的货币增加一倍,商品价格会有什么变化?理论上,所有商品的价格都会翻倍。也就是说,商品的价格虽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还是货币的供应量。货币越多,用货币标示的价格就越高。那么反过来,为了将高价格降低,所采取的措施应该就是减少货币。减少货币的方法就是提高利率。为什么呢?简单地说,利率实际上是资金的成本(利率上升,银行存款的利息会上升,也就是资金的成本上升了。对于存款客户来说,则是利息收人增加了),利率上升会吸引资金进人存款,那么流通中的货币量就会减少;同时,利率上升会增加借款企业的负担,银行的贷款就会减少,社会中的投资活动就会减少,经济产出就会受到抑制。通过这种作用,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减少,而商品数量保持不变,因此用货币标示的商品价格就降低了。股市也一样,由于货币量的减少,股票价格会受到压制。这个过程的机制是:
CPI上升,导致货币政策收紧的预期,导致股市受压。
货币政策收紧的手段包括:提高基准利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减少信贷投放等。
所以,总体来说,CPI上升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政策对于股市而言基本上都是利空的。反过来,若CPI在一个比较温和的水平内,宏观经济政策可能会出现投放货币以刺激经济的政策,对于股市形成利好。所以,很多时候,经济增长与物价水平稳定是坐在跷跷板两边的敌手,宏观经济政策的任务就是在它们之间维持微妙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