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国美搞了一场主题为“净化网络消费”的新闻发布会。对着到场的媒体记者,李俊涛首度提出了“电商特供”的问题。
顾不上得罪供应商,李俊涛现场搬出了几台彩电,带着媒体挨个拆解,同样品牌型号的彩电,线下零售店用的是韩国ISP屏,而线上电商销售的则用的是普通LED屏。因此,李俊涛当场得出结论,(电商专供机)“很差很差,问题很多”。
因为李俊涛的确说出了部分事实。2016年双十一,有细心的消费者对比了一下打折的清风卷纸,包装相同的卷纸,电商款是3层270段(约145克),超市购买的却是3层155克。
去年,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通过线上线下不同渠道购买了40组对比样品,结果发现网购电磁炉比线下款少了电器元件,网购吸尘器吸口直径比线下款小10毫米;同品牌同款服装,线上服装的色牢度等指标却不符合国家标准等。
所谓“特供”根本不是什么特权,反而是一种“歧视”。买生活用品,电商专供的纸巾总要薄一些,买衣服,线下店的好看款式线上基本没有,而电商特供款却基本上都是过时的老款。
细微的重量差异虽然不是原则问题,但在消费者眼里,电商特供商品却从此成为了一种低价低质的代名词。
品牌商们很快会发现,自己犯了个商业大忌。
这种“低质低价”的营销策略显然有悖常理。在产品质量上做一点小手脚,既不能有效降低成本,也不能算是独立的新产品线。花了高价在线下买单的消费者不会更开心,花了低价的消费者反而杯弓蛇影。
而不应该被忽视的是,在一二线城市,线上成本和线下成本基本持平;在三四线城市,线上成本甚至超过线下成本。也就是说,只为区隔线上线下渠道的电商特供款,成本优势将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