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风险炒股绝技:正确理解是关键
对政策消息保持高度的敏感性,这是股民必备的基本功之一。但是。但仅是敏锐地捕捉和关注政策消息还远远不够,更为重要的是要能够全面正确地理解政策消息,真正了解政策消息出台的目的、意义及其对股市的实际影响。而不能简单地当做利好消息或利空消息对待。在这方面,许多股民是有着深刻教训的。
1996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本来是管理层对当时股市极度过热、许多股票无理性暴涨而向投资者发出的风险提示,但许多人却对此作了片面理解,认为这是管理层抑制股:市发展的信号,是最大的利空消息,于是惊恐不已,不计成本地大肆抛售,以致当天沪深股市暴跌,几乎所有的股票都收于跌停板,虽然随后中国证监会、沪深交易所负责人都先后告诫投资者要正确理解《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指出文章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市场行为,保护投资者利益,但仍有人失去理性,一个劲地割肉斩仓。结果在短短5天之内,沪市蓦泻了近400点,深市大跌1300多点。事实上,此次调整仅两周就结束了,以后大市以更加顽强的态势…路单边上扬,并于3个月后创下新高,那些未理解管理层调控目的而无理性抛售的股民,损失惨重。2007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经表决决定,批准发行15500亿元特别国债购买外汇。许多人闻此消息,便认为这是继调高印花税后的又一项大的利空政策。有所谓专家甚至估算,财政部发行15500亿元的特别国侦,相当于央行提高近十次(每次0。5个百分点)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并认为,如此规模的紧缩,股市是难以承受的,许多人因此不计成本地抛空股票,结果导致又一轮股市大跌,许多股票价格已经跌到了此轮牛市启动前的价位。而实际上,这又是一次对政策的误解。从对冲流动性的实质看,财政发债购汇仅相当于用特别国债替换部分央行票据,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因此,财政发行特别国债时,不管是一次发行还是分批发行,不直接影响市场货币供应量。通过有关部门的解释,许多投资者正确理解了此项政策意图,股市又重新向上,而误解政策出局者吃了大亏。
我们不但要正确理解政策消息的目的与意义,而且还要正确估计政策消息对股市的影响力。中国股市也并不完全是只受政策调控的力量上下涨落,它同时还受到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如供求关系、企业经营状况、实际利率,甚至也包括周边国家和地区市场的影响等等;再者,随着股市的不断现范与投资者的不断成熟,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力也有逐渐减弱的趋势;另外,市场反应与政策消息也不是充全同中的,有时市场反应滞后,有时市场反应又超前,如果我们以为只要有利好的政策消息,股市就会百分之百地大涨;只要有调整的政策消息,股市就会立竿见影地下践,我们就有走入误区的可能。
2007年1月15日、2月25日和4月160,央行三调存款准备金率,由W。上调至10.5%,期间,还在3月17日上调存贷款利率。在一个季度的时间里,实行四次动用紫缩货币手段,应对资金流动性过剩局面,控制由此造成的信贷扩张和投资反弹。管埋层的决心。不可谓不大。与此同时,证监会加强了对股票市场的监管力度,对杭萧钢构上市公司的立案调查,表明证监会对利用内部信息做庄炒作股份持坚决打击的态度,同时证监会对炒作绩差股、借壳上市等题材股的信息披嘉作了更严格的规定,甚至近期对申报此类题材的上市公司采取了先审查股价是否异动的严厉措施。还有,发改委和建设部加强了对房地产出。退税产品的调控。许多证券分析人士认为,在政策的调控下,股市将不得不进入调整阶段。然而,股巾却没有像以前那样在政策的调控下应声而跌,反而继续狂奔。
是不是政策调控不起作用了呢?并非如此,我们只能说。随着市场规模的日益扩大,以及政策使用频率过多、过快,政策对市场的作用和影响正在趋缓。如果我们对此不正确认识与分析,其结果必然会成为政策消息的牺牲品。事实上,现在中国经济正处在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中国经济的竞争力上升,引起人民币升值。在经济持续高增长的情况下,股价和房价治着上升通道攀升,一定时期内还会继续。随着流动性过剩问题越来越突出,有关部门肯定会加重调控力度,推出更有力的调控措施。对此我们不必大悼小怪,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还要一点需要我们注意的是,由于政策消息的披露方式和时机还不够料学,以致少数机构投资者或超级大户频繁地利用政策消息作为他们操纵市场的工具。他们利用人们对政策消息的过度期望而大肆进行投机活动。因此,对于政策消息,我们虽然需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但也必须正确理解和全面分析,绝不能把政策消息简单化,更不能盲目跟风,以免误入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