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盘手实战法则:重视一个声音
“行动听指挥。战斗无不胜”。任何一支战斗力量想要取得一场战役的胜利,如果下级听到的是上层指挥机构两种以上的不同声音,或者虽然听到的是一种声音,但下级也要把它曲解为两种或两种以上,那么可想而知,这支部队想要步调一致夺取胜利的可能性就要凭掩大运了。
无论成熟市场也好,还是新兴市场也罢,一个解为人知的共同特征在于:资本市场永远是为,上层建筑的政权服务的,所以证券市场作为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必然得受国家的经济扩张或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在此影响下,随着最气度的提振、股市必然上涨,随着调控力度的加强,股市必然陷入调整,决不会让证券市场成为不接受来自上层一个声音的市场指导,而显得特立独行的主体。
对待这样一个权威性的声音,切忌怀疑、揣度。管理层的声音不是随随便便发出的,就跟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对其一言一行都相当谨慎一样,人们很难从他的只字片言甚至是举手投足的表情读解有用的信息。即使被媒体追问不过。格老也会幽默地同记者谈谈“天气”。但是,管理层的权威声音一旦发布,就是不容置疑的。如果把管理层的声音当儿戏,揣测管理的调控政策是否是权宜之计,甚至曲解偏紧的政策为明紧实松,都有辱管理层政策信息发布时的权威性与严肃性。
例如,2004年以来,中央实行宏观调控政策,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土地出让与规范房产市场交易秩序的法规,彰显了“人民政府为人民",将居高不下的房价降下来的决心。可就是在这一长期政策思路的大背景下,房产市场的一群“有心人”却仍在找刺激楼市的“兴奋点",曲解“招挂牌方式出让土地将会使原来低价出让的工业用地价格上涨50%”这则政策信息为“房价将会随地价大幅上涨”。在有关媒体误读之后准备误导市场之时,国土资源部立即作了澄清和辟谣,将那些“有心人”的畸形冲动的心头炭火一下子就扑灭了。
房地产市场如此,证券市场也如此,举一个同房地产市场受到偏紧调控政策影响相反方向的例子,2005年以来,股票市场一直是受到管理层偏暖政策的眷顾着的。但在管理层为解决国有股、法入股非流通的历史遗留问题而进行股改政策之初,有一部分市场主力也是怀疑管理层呵护股市、鼓励上涨的决心的,有一些也担当市场主力的基金甚至是在上证指数1100点以下,深成指3000点以下较低的位置仍在刻意作空,意欲到时低见“套丰者痛、空仓者快”的上证指数1000点、深圳成指2000点这样更低的位置。为了维护和稳定市场,管理层再一次明确并重申了这样一则政策信息:“股改政策开头没有回头箭,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于是,那些善于司空见惯于听一个声音的主力机构便开始动乎买股票了,当时是为托市,可过了不到一年,当时为托市而投入股市的资金都有了90%以上的增值幅度:而那些好话听不进、油盐又不进的所谓主力就有可能被管理层视为异类而被连缘化。有可能享受不到今后潜在的优惠政策的“关爱”。
从上述例子中,我们不难重温在孩提时代的一个多子女家庭中的约定俗成的规律,那就是:“乖孩子,排排坐,吃果果。”而那些不听大人家长话的调皮孩子,等待他们的则可能是“打屁屁,挨板子”。
精明的主力机构深谙“听话”尤其是“听一个声音”的好处,因为市场运行虽然自有其趋势与规律.但是“那个声音”至少可以使该趋势提早来到或是尽快结束,所以这些主力能在“声音”与“趋势”相统一的明朗格局下顺势而为,为所当为,做到举止得体,动静相宜:如果“声音”与“趋势”不是那么和谐,这些主力宁感仿效孔子对“切不正的肉敬而远之,宁可不食之”那样,多看少动、宁可错过不可做错为妙。如果“声音”与“趋势”是完全背离的,则完全是退出观望,绝不再干那种96年底、97年初管理层“十二道金牌”仍压拥不了非理性冲动驱使下涨升的傻事,实践与教训一而再再而三地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同趋势抗争,同那个“声音”作对,是永远没有好果子吃的。
主力是这样,中小投资者也莫不过如此,谁能嘶那个“声音”的话,谁能与趋势相顺应相统一,那么谁就有可能在这个诡异多变的市场“以不变应万变",才能活得很好,活到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