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细致地认识K线和成交量
从两个误区说起:
误区一:稍微接触过证券技术分析的人,都是从单根K线学起的。一般我们都认为K线就是构成证券走势的最小单位。这种说法直接导致了投资者对证券市场运行本质的忽略和误解,进而在更高级的技巧中,对所谓的“盘口语言”感到神秘莫测。
所谓K线
分析K线本质,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我们完整的学习过单根K线,了解K线的几种类型,如果精确的记录下来每一笔交易,我们会发现:价格波动实际上是由一些点连成的一条不规则曲线,而K线则是纪录在单位时间内,起始、结束、最高、最低四个特殊点位的工具。而最精确的纪录就是每天的“分时走势”画面上那根白色的线。所以,仅仅认识K线是远远不够的,若想真正理解K线形态,我们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即:看见一根K线,我们就要知道当天的“分时走势”大概是什么样的,反过来,看见一天的“分时走势”,就要知道会形成一根怎样的K线。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要稍加练习即可。但是做到这一点后,你将会发现,K线已经不再是一个个符号,而是一个连贯的、多空对峙的过程;K线组合再也不需要死记硬背,而是一种更小级别的形态分析;不同的K线形态出现在不同的位置,其意义将一目了然。
另外要注意的是,无论你多么精通K线分析,你都绝不可以单独将这种技巧应用于实践,因为,价格只有和成交量配合在一起时,才对后市有指导意义!
误区二:上涨就是买的人多于卖的人,下跌就是卖的人多于买的人。
所谓成交量
显而易见,在整个交易过程中,买方和卖方成交的数量始终是相等的,那么,就有两个问题出现:既然买卖双方成交数量相等,价格为什么会运动?成交量的大小到底意味着什么?
第一个问题很好解决,设想一下,一种商品现价5元,当这种商品供不应求时,买方将始终处于一种进攻状态,为了买到商品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出更高的价格。假设这种商品的价格由5元升至10元,价格是5元时你花50元能够买到10个商品,而价格是10元时你花50元只能够买到5个商品,买卖双方都在遵循交易原则,买方没有多给钱,卖方也没有少给商品,但是由于买方的这种进攻行为,价格却升高了。反之,卖方将处于一种进攻状态,于是,在同样遵循交易原则的情况下,价格却降低了。将商品换成证券,就出现了价格的波动。
第二个问题需要做一点推理。为什么有人会买?因为这些人认为后市会涨!为什么有人会卖?因为这些人认为后市会跌!所以,成交量越小,说明市场分歧越小!成交量越大,说明市场分歧越大!换句话说,成交量越小,说明对价格运动趋势认同度越高,成交量越大,说明对价格运动趋势认同度越低。对于目前中国股市来说,基本可以分成两类人群,一类是主力,一类是跟风者。股票的涨跌,实际上就是这两类人群买卖角色的转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