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者是否理性思考
企业的未来终究系于经营者
由于巴菲特是以成为企业主的心态选择投资标的的,自然会针对经营者的资质严格评估。倘若其经营者并非能干且诚实之人,尽管企业未来的展望看似一片光明,他也绝对不会投资。对此,我个人也深表赞同。
过去我在证券公司服务的时候,有一位客人大家都称他为“松先生”或“本日先生”。一开始我以为那是他的本名,后来才发现并非如此。原来他是因为相当景仰松下幸之助(松下电器创始人及本田宗一郎(本田汽车创始人)的品格,而长期大量持有这两家公司股票的投资家。这类投资人抱持的投资心态就是,无论股价再怎么上涨也不会卖出,反而在股价下跌时还会持续买进。
由于购买股票相当于持有企业的一部分,我们有必要事先了解领导该企业的经营者是个什么样的人。如果这个经营者是值得信赖的人,我们当然就能安心地把钱交给他运用。巴菲特曾经说过:
“我只和值得尊敬的经营者共事,未来我也不打算改变这个原则。因为遵守这个原则不仅可以让获利提升的可能性最大化,还可以保证我的人生过得无忧无虑。跟会让自己胃痛的人一起共事, 简直就跟为了钱而结婚没什么两样!”
从盈余的使用方法便可得知经营者的想法
巴菲特认为,具有魅力的经营者是行事理智、对股东诚实、能够打破惯例并独排众议的人。他认为只要是符合这三个条件的经营者,就能提升股东的价值。以下我们将先介绍几个判断经营者是否理智的重点。
最能表现经营者想法的就是盈余的分配方式,也就是如何使用赚来的钱。
企业跟人类一样都有所谓的 “生命周期”,在年轻且成长迅速的时候会把赚来的钱投人新工厂的建设或新产品的开发,以达到更多的成长。可是一旦成长到某个阶段,其速度就会开始慢下来,而扣除成本所剩余的钱也越来越多一这时, 如何运用剩余的钱就是重点所在了。
如果把剩余的钱拿去再投资,可以创造出令股东满意的利润,那么当然不做其他第二选择。问题就在于,无法创造出足够利润的时候,巴菲特认为,这就是考验经营者的想法是否理智的时候了。
此时,这些钱的用途有以下三种选项:
1.纵使投资效率不佳,还是持续再投资。
2.收购其他公司以获得成长机会。
3.将手头上持有的现金还给股东。
一般而言,选择1的经营者往往是轻易地认为投资效率不佳只是暂时性的问题,然而,如果经营者无法确实掌握公司所处的状况,往往会造成浪费。所以就这一点而言, 采取行动并不能算是理智的。
其次,巴菲特对于选择2的经营者抱持怀疑的态度。因为在烦恼如何运用盈余时去收购其他公司,往往都会买贵,这样损及股东权益的可能性相当高。
巴菲特认为,选择“将手头上持有的现金还给股东”才是最理智的行为。因为,当公司已经无法再创造令股东满意的利润时,把现金还给股东,这才是就股东利益最大化考虑之下所做的合理行为。
如何把盈余还给股东
当公司要将盈余还给股东的时候,可以选择的做法有增加配发现金股利,或是买回库藏股。
增加配发现金股利能让股东自行寻求其他投资机会,得以有效运用个人资产。相比美国企业,日本企业配发现金股利的比例一般偏低,但是最近企业开始风行重视股东的经营方式,因此配发现金股利的比例也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但是,这不表示盲目地增加配发现金股利就是好的。将盈余配发给股东的时机,应该是在相比公司再投资所得的利益,投资人可以得到更高投资收益率的时候。事实上,伯克希尔从来不配发股利。
1985年巴菲特曾经向股东提出三个方案: (1)像之前一样将盈余全数再投资,不配发股利; (2)将5%~15%的盈余拿来配发股利; (3) 跟其他美国企业一样,将盈余的40%~50%拿来配发股利。
结果有约九成的股东选择将盈余全数再投资的方案。这是因为伯克希尔的股东们判断,与其拿到配发股利,还不如继续交由巴菲特投资,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率。
把盈余还给股东的第二个方法是买回流通在外的股份,也就是所谓的“买回库藏股”。当公司从公开市场买回股份,流通在外的股数就会变少,每股平均价值就会因此提升。这种方法虽然很难让人联想到与股东有何直接的利益关联,但在企业的股价低于其内在价值的情况下,这么做对股东的确有利。
曾经有人问过巴菲特,当伯克希尔的股价低于实际价值时会不会考虑买回库藏股,巴菲特这么回答:“这是相当合理的行动,我想我应该会这么做。不过,这仅限于伯克希尔的股价比我们感兴趣的其他公司股价更为被低估的情况”。
真不愧是巴菲特,永远在比较各种方法以持续追求更高的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