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伦·巴菲特被誉为华尔街的“股神”,他的一举一动影响着全球市场的走势。于是HBO耗时两年制作了历史上最好也可能是最后一部关于巴菲特的纪录片「成为沃伦·巴菲特」,被国内外媒体安利到停不下来,豆瓣评分更是直接飙到8.5。不过片名有一定的误导性,如果你想从中学习如何通过投资成为巨富,毒毒建议还是买几本投资理财书籍自学吧。不过你若想知道巴菲特的人生经历以及与挚爱妻子的浪漫故事,那你大概不会失望,因为这位语速极快的86岁老爷子抖出了好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成功不存在捷径
影片大部分时间是巴菲特在给一个班同学做分享的场景,一开头就传达了“巴菲特只是一个拥有440亿美元的普通人”(事实上最新福布斯数据显示巴菲特总资产已达756亿美元)的信号。他出生在美国正好处于股市崩盘的1930年,从小立志“要在30岁左右成为百万富翁”。事实证明,这位20岁就离开学校开始卖股票的商界大亨,也确实在事业上实现了自己年少的梦想,先后买下伯克希尔哈撒韦、《华盛顿邮报》、Blue Chips的控制权、所罗门兄弟、可口可乐,并收购喜诗糖果、DQ、鲜果布衣、伯灵顿铁路,如今87岁的巴菲特已拥有净资产756亿美元。
专注
巴菲特如此的成功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捷径,赚钱最大的秘密是复利,而成功的秘诀则是几十年坚持在一件事情甚至一只股票上的这种专注。影片中介绍,比尔盖茨的爸爸叫巴菲特和比尔盖茨写下对他们最有帮助的一个词,两人不约而同地写下了“专注”。于是从那天开始,这位传奇投资人的态度和世界观就打动了盖茨,也让两位超级富豪之间产生了最深厚的友谊。
与忘年交比尔盖茨相同,巴菲特同样对自己不关心的事情一无所知,不了解烹饪和艺术,甚至对物理和宇宙全然不懂,但两人在商业领域的认知却超越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巴菲特更是有着一套“圈内投资”的理念,强调投资要知道自己的能力范围,所以他一直呆在圈内,不理会圈外的东西。
思考与阅读
成为世界首富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捷径,巴菲特通过一生的专注以及思考和阅读,达到了现在的高度。他认为“你的一生只能拥有一个身体和一个大脑,它们要陪伴你的一生,所以,学会保养它们是我们能做成其他伟大事业的前提。”
因此,他从小就喜欢读书且比大多数孩子读书都要多,每天的工作就是阅读6个小时的各类金融报纸并从中思考如何赚钱。他至今还可以准确说出1930年奥马哈的人口为214006人,从《赚一千美元的一千种方法》的书中了解到了日后改变他命运的复利,也从最普通的新闻中挖掘投资机会。
“奇葩”的投资经营理念
巴菲特从小就爱将一分钱变成更多的钱,不想每周只有五分零花钱的他很早就学着做生意,最开始是上门推销可口可乐、口香糖,还卖过邮报等。但他只喜欢挣钱的过程却不喜欢物质享受,因此80岁的巴菲特没有豪车,住在几十年前花几万美金买的老房子,还坚持每天在麦当劳店买早餐的习惯。更有意思的是,只会从从2.61美元、2.95美元和3.17美元的三种套餐里选一种,而选择哪种则取决于当天的市场经济的繁荣度。当然,每一个成功的商人背后,都有自己的一套“赚钱秘诀”,巴菲特也不例外。
两条规则
巴菲特的赚钱模式有赖于“复利”,小时候坚持每天送500份每份只赚一美分的报纸,但因为复利效应,当年攒下的一美分,后来变成了几百美元甚至上千美元。而他在投资上也从本杰明·格雷厄姆那里学来了终身适用的投资要遵循的两大法则:“永远不要赔钱”“永远不要忘记规则1”。
因此,巴菲特会找有护城河的公司做投资,买下产品名字、产品品牌,还有产品真正的经营权。但却绝不是华尔街某些银行家那样从短期自身利益出发来用欺骗的手段来赚钱,而是主张收购认为价值被低估却有潜力的企业。影片介绍他在收购所罗门兄弟之后被爆出臭名昭著的欺骗事件时挺身而出,说道“公司赔钱我可以接受,但是如果坏了公司的名誉,我不能姑息。”
而事实证明,巴菲特收购后也不干预管理层的决策,而是靠孵化资质优良的企业,并给予更多长期发展空间来从中获利。最终得到企业发展健康而自己又从中赚钱的双赢结局,不像靠推荐垃圾股票忽悠一锤子买卖的公司一样,几十年坚持不为了短期的利益做有违商业道德的事情。
危机嗅觉
巴菲特是一个很有危机意识的人,他在2007年的致股东信上说过,伯克希尔雇佣的投资经理必须能够“从骨子里识别并规避风险”,而能够提前嗅出危机的预见性和警觉性正是巴菲特所喜欢的。影片中介绍他花1美元买了7份旧的纽约时报裱在办公室,来提醒自己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包括前所未遇或尚未发生的危机事件。
慈善的秘密
其实有一段时间,巴菲特因每年都赚很多钱却从来不捐出去而饱受非议。直到 2006 年,他出现在比尔及梅林达·盖茨基金会的晚会现场并承诺把自己绝大部分的财富捐出来,才用实际行动回应了过去的质疑。当然,这一举动与他那位善解人意并让他全身心投入自己投资事业的妻子有一定关系。
妻子苏茜和巴菲特其实一直存在一个分歧,就是怎么支配巴菲特所赚的这笔钱。巴菲特是一个极度崇拜"复利"概念的人,他认为赚的钱应该投入到新的投资中才能产生新的收益。而一心想给社会带来更多的价值的苏茜,则认为应该拿出这些钱去做慈善。因此苏西离开巴菲特之后选择去三番做了公益事业,但不幸在后期患上了喉癌而离开人世。
而从妻子创立基金会到后期死亡的这段经历,对巴菲特的财富观念影响深远。在妻子去世后,他更是决定捐出自己绝大部分财产给比尔梅林基金会用于很多医疗贫困机构;小部分则给了以她妻子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并由他们的三个孩子来打理。
影片最后,这位身体已经开始退化的股神坦言并不害怕死亡,尽管只剩下没有升值空间的残值却依然乐观并坚持每天想跳踢踏舞一样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当然,影片并没有关于投资准则的定论,但其中那种价值观和财富观,以及完全在靠着复利力量白手起家的创业道路却异常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