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顯示近年來我們跟各位報告的保險承銷成績,同時並提供一年之後以”若當時我們知道則我們認為我們現在認為應該是如何”的基礎下的計算數字,而所謂地”我們認為我們現在認為應該是如何”係因為這其中還包含許多對以前發生的損失所作的估計調整,然而這些損失卻還沒有作最後的確定,只是因為一年的經過使得整個估計過程較為準確而已。(StructuredSettlement與lossreserveassumption等保險業務不包括其中)
保險承銷成績
為了讓各為近一步了解上表,讓我們以1984年的數字加以解釋,當年的稅前承保損失為四千五百萬(這其中包括二千七百萬為當年度所發生的損失,加上前一年度一千七百萬估計的差異數)
由此你可以發現,我跟各位報告的數字與實際所發生的數字有很大的出入,而且這幾年的差異數越來越不利,這特別讓我覺得非常地懊惱,因為(1)我一向自認說話算話(2)我和我的保險事業經理人若早發現事情的嚴重性一定不會坐視不管(3)我們少估計了損失,等於是多付給國庫本來不需付的稅金(雖然早晚會修正回來,只是時間拉得越長,我們損失的利息就越多)。而由於我們將整個重心擺在意外險與再保險事業,比起其它產險業者我們在估計損失這上頭隱含更多問題,(當你承保的一棟建築物燒毀了,你可以很快地在損失成本上作反應,比起一家向你投保的雇主發現他一名退休的員工在幾十年前因工作關係感染某種疾病)即便如此,我仍對於所犯的錯誤感到不好意思,在直接投保部份,我們大大低估了法院及陪審團不顧事實真相與過去判例對損害賠償的認定,而要求我們這些所謂深口袋付錢的群起效應,我們也低估了一般大眾對於受傷者應獲得鉅額補償的傳染效應。在再保險部份,既然我們自身已低估了應提列準備,向我們尋求再保的保險公司也犯了相同的錯誤,由於我們的損失係依據對方所提供的資料提存,所以他們犯的錯也等於是我們犯的錯一樣。
最近我聽到一則故事可以用來說明保險業目前所遇到的會計問題,有一位仁兄因公赴海外出差,有一天接到他姐姐來電表示父親因意外身故,由於一時無法趕回國內參加喪禮,他便交待姐姐處理一切喪葬事宜並允諾負責所有費用,之後當他回國後不久便收到一張幾百塊美金的帳單,他馬上就把它給付掉,不過隔一陣子他又收到一張15元的帳單,而他也付了,可是沒想到一個月過後他再度收到類似15元的帳單,他終於忍不住打電話給他姐姐問一問是怎麼回事,只見他老姐在電話的另一頭淡淡地表示:「噢!沒什麼,忘了告訴你,那是因為爸爸身上穿的那套西裝是用租的」如果這幾年你是從事保險業-尤其是再保險事業的話,這段故事聽下來可能會讓你很心痛,儘管我們已盡可能讓所有類似前述的西裝租金列入在當期的財務報表上,但過去這幾年的結果卻令我們感到汗顏,也足以引起各位的懷疑,在往後的年報中我會持續跟諸位報告每年浮現的差異,不論是有利或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