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长性与获利率。
成长性I=(E-E1)/E1
成长性II=(E2-E1)/2E1+(E3-E2)/2E2
式中,E为连续2年中期(或末期)净收益均值;Ei为第i年中期(或末期)净收益。
在一般情况下,股价上升时,获利率下降,从而使人们感到不应过热地抢购此种股票,抢购者少了,股价又会回落,最终使之徘徊于均衡价格附近。
在正常的经济与投资环境下,获利率很值得参考,但在突发事件(如新闻突变、通货膨胀)时,获利率则可能失灵。
2.本益比。
本益比即价格与盈余之比,它反映和衡量股价与收益之间关系,计算公式是:
本益比=每股市价/每股税后纯利
例如,上海三纺机公司股票,2002年后每股税后利润为0.02元,2002年12月11日收盘市价为5.40元。于是:
本益比=5.40/0.02=270倍
1989年美国股市本益比为14.1倍,而日本高达62倍,我国2002年平均为40倍左右,股价已开始合理回归。
计算本益比应参照当时银行利率,并分别计算每种股票的本益比,才能确定投资是否有利。虽然“题材炒作”是选股依据之一,但从投资角度来说,本益比(或称市盈率)应是更重要的依据。
3.本利比。
本利比是市价与股利比值,计算公式是:
本利比=每股市价/当期每股股利
例如,上海中纺机股票,如果2002年股息红利为每股0.05元,当期某日股价为5.15元,则其:
本利比=5.15/0.05=103倍
4.市盈率和市净率。
与上述本益比、本利比相近的还有一个指标,叫市盈率。市盈率是目前我国股市常用的一种指标,其计算方法基本与本益比相同,但为了特殊需要,有时还要更细的分别计算市盈率1和市盈率2,因为股民一般只知道今天的股价,却难以知道该股当年的税后利润,所以只能用各种相近数据来替代。
市净率是股价与当期每股净资产之比。它和市盈率类似,也是越小越有投资价值。
在一般情况下股票发行或买卖时,市盈率是一种重要的参考指标,尤其做长期投资的人,更不能选购市盈率太大的股票,不过也要同时考虑其成长性和炒作题材,不能将市盈率绝对化。
5.盘子大小。
所谓个股的“盘子”即个股的规模,它也是影响个股相对价格的重要因素。在国外一般认为,规模大、效益高,股价就高。但在我国由于投机的畸型心态作用,反而使盘子越大的股票价格越低,因为大盘股不易炒作。比如1994年底“棱光实业”与“上海石化”每股税后利润都为0.24元,而因其流通股分别为0.2亿和7亿,所以前者价格比后者高5倍多盘子越大股价越低”,这是我国股市的目前的常理。
对此,虽然在2003年以来,随着OFII政策出台,投资大盘绩优“蓝筹”股的正常投资理念开始出现,但是,大盘钢铁、汽车、银行股上冲了一段时间后,终因其他“黑庄”股回落而下了。
“小盘股”现象在国外也有,甚至有人提出“小市值效应”,认为小盘股价强于大盘有其股本特性上的原因。
股票的市值有大有小,它通常与上市公司的资本或资产规模相关,市值越小的股票,通常它的资本或资产规模也就越小,相应地该上市公司在所在行业中的地位也就越小,竞争力越弱。按照传统的投资理论,小市值的股票与大市值的股票(例如,蓝筹股)相比,前者的投资回报应低于后者。但是,股市的实证研究结果却发现,小市值的股票往往表现好于大市值股票,这种奇怪的现象被称为“小市值效应”。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RolfW.Banz,他在1981年发表的文章中分析了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从1931—1975年间的股票的月收益,结果发现规模最小的50只股票的月收益平均要高于规模最大的50只股票一个百分点,并且小市值股票获取的回报要高于由Sharp和Lintner的CAPM模型预测的回报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