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预期对投资回报的影响外,国内外的一些学者和投资者也对于长期回报的其他特征进行过有意义的研究,这里我们将其中一些引人注意的研究数据进行解读。这种分析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清自己的投资思路,规避最容易造成投资回报不佳的陷阱,并且将注意力放在最有机会产生优良投资回报的对象上。
1992年,尤金·法犸和肯·弗雷切在(金融期刊)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认为,有两个因素在决定股票回报率时比贝塔值(一种针时某种投资方法相时于市场整体波动性的测算)重要得多,一个是股票规模。另一个是股票估值。实际上早在1981年,芝加哥大学的研究生罗尔夫·邦兹就时此做过一个相关的研究,他发现即使经过风险调整(波动性)后,小盘股的整体业绩也优于大盘股。
在《股市长线法宝》中作者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数据研究并且证明了上述的观点。在一项从1926-2006年12月的长期统计中,研究者将市场中的4252只股票按照市值从小到大分为10档,并且分别计算每一档的回报率,结果如下表所示。
图21 市场中的4252只股票按照市值从小到大分为10档
这个统计中有几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首先所有样本的市值规模相差非常之巨大,最大的168家公司就占了4252家公司总市值的6成多。其次在这个跨度80年的统计中清晰地显示出,每一档的市值越小其回报率就越高。回报率最高的最小市值档仅占样本总市值的1.5%不到,却囊括了1744家公司,其市值之小可以想象。但这一组的复合回报率却高达14%。比最大市值组的复合收益率高了4.43个百分点。考虑到这是80年间跨度的复利差别,其相差的绝对值是非常惊人的。
但研究人员们强调,小盘股的这种收益率领先并不是一种稳定的现象。在漫长的股市历史中,大盘股与小盘股的收益率呈现着几乎没什么规律的交替领先状态。比如在1926年到1959年这一期间,市值最小的1/5的股票的复利收益率从未超越过大盘股,直到1974年末,小盘股的年均复合收益率也只比大盘股高0.5%。但自1975年到1983年,小盘股的复利收益率却高达35.3%,是同期大盘股收益率的两倍。
所以如果仅仅从这个统计数据来看,就认为持有小盘股会在某一个时期必定胜出大盘股是毫无道理的,但这一现象毕竟说明了一些问题:如果我们认为长达80年的时间周期下,市场应该体现出较强的有效性(并且这又在市值更小的分档中显示出了收益率的强关联性),那么小盘股收益率的远远领先就不应该是一种随机现象。
其实对于这一现象在本书中已经进行了很多探讨。这个现象我认为再次说明一个道理:大盘股通常是已经成熟的所谓“伟大企业”,但投资的回报却不是来自于辉煌的历史,而是取决于未来的价值创造的增量。一个营业额只有1亿但未来可以做到5亿的小公司,很可能比当前营业规模高达100亿却面临增长瓶颈甚至下滑的巨型企业更具投资价值。并且在商业世界中“大”从来不表明安全,经营安全与否其实取决于价值创造的周期,生意的特性和竞争壁垒的程度,而不是市值或者营业规模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