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每天都在运行,财务报表每个月都在报出,存货也在按企业的经营状态起起落落。那么,是否存货绝对额变化符合企业发展的常态,就不需要再分析了呢?让我们通过一个实例来回答这个问题。
表12-3 存货结构比例表(假定存货为100%)
从表12-3不难看出:
(1)2009年,原材料占存货的比例急剧下降18个百分点(由2008年的39%降低到2009年的21% ),根据我们对铸造类工业企业的了解,该类企业作为原料消耗型企业,原材料占整个存货的40%左右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因为需要大量的铁、煤炭等),如果一个铸造企业存在过低比例的原材料,势必有较高比例的库存商品(即产成品)。这样的存货结构可能反映企业一方面有大量库存产品积压,市场占有率差;另一方面原物料过少,可能开工不足。那么这个企业是不是就是这样的情况呢,从2009年的存货结构来看,该企业已经存在这样的趋势。
(2)同往年比较,2009年时,公司委托加工物资占某个存货的比例由原来的10%左右提高到了21%,提高一倍,这说明什么呢?作为一个加工企业,委托加工物资增加,表明该公司有更多的加工劳务外包,自身加工能力不够或者说萎缩,进一步发展的话,可能表明公司失去了有核心竞争力的相关技术,发展成为“买原料——找人加工——卖成品”的服务型企业。
依据这些数据给我们的信息,同时对应付工资等项目2008年数据和2009年数据的比较,并从公司基本资料报表中确认,该公司在2009年年初裁员20% ,目前在岗员工也由原来的三班轮岗改成了仅仅需要白天上班,事实上,依我们对该公司的了解,该公司原来每周开炉3次,现在一个月才开炉2-3次。由于采用计件工资,很多技术精湛的加工工人因没有工作量而没有收入,只能主动离职。因此接单后,该公司的大部分加工工艺只能外包给外包商。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看上去简单变化的一个“委托加工物资占整个存货的比例”,其实已经深刻地说明了该企业目前的窘迫。
(3) 2006-2008年,该企业的库存商品一直占整个存货的50%左右,对于铸造类企业,由于铸件来源于模具规格型号,故企业销售方式为“以销定产”,即使有较多存货,也是客户预订好的,一般不会成为呆滞品,跌价概率也非常小。2009年时,库存商品比例提高到58%,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是不是企业仍然保留有“以销定产”的无跌价风险呢?该数据没有直接向我们表明,它是否存在“阴谋”,但只要再往下一看,我们发现,“存货跌价准备”比重的绝对值提高了,由于存货跌价准备由企业自行提供,也就是说存货跌价风险在增加。
综上3点所述,如果我们是该企业一直以来的供应商。我们需要对该客户计划内的新的大额赊购有什么样的对策呢?如果我们是该企业新的客户,可能在一年前实地考核过其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现正计划把批量的铸件交给他们来生产,我们是不是需要重新考察其生产能力?答案显然是需要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