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出现的经济危机
战场不止在股市,在1998-1999年、2004-2005年联邦基金利率上升期间,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都出现明显下跌。如果美国在2014年退出QE,加上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和债务规模巨大已经是共识,将很可能触发人民币的深度调整。
过去的八年时间里,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在国内严重通胀和人民币单边升值(2008年年底至2009年除外)的双重作用下上涨了数倍,这当中的根本原因不是投机,投机总是依托于基本面的,这个基本面上的根本原因是不征收房产税并且能产生租金收入的房产成了对抗通胀的最好工具(房价和租金收入都随通胀的上升而上升)。其实能逆转房价上涨的因素并不少,如房产税、高利率、就业率、人民币对外贬值。还有很多人忽略的一点是CPI转为负数,一旦CPI转为负数,房产相对于货币的真实回报和名义回报都变为负数,抛售是不可避免的。
一言以蔽之,凡是能够降低持有房产相对于其他资产的相对收益率的情况,都可以降低房产的需求,进而降低其价格,这是非常基本的金融学原理——均衡(价格和数量)不过是取决于相对收益率。索罗斯在2013年博鳌论坛上直言房产税是医治中国房地产泡沫的最佳方法。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等国家都是全面征收房产税的国家。这都是因为房产税能直接降低持有房产的相对收益率,所以是预防房地产泡沫和维护公平性的有效工具,并且房产税作为外生变量,不会影响市场的运行机制本身,它也因此为市场经济国家所推崇。这么基本的金融学原理在中国却偏偏不被政府和许许多多的专家教授所接受,真是令人匪夷所思,房产税的有效性居然还遭遇史无前例的激烈大辩论,这表示要么是房产税的质疑者比上述国家的人民都聪明,要么就是……(你自己猜吧。)
当然,就利率、人民币汇率和CP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经济系统一般均衡的产物,其转变不是由主观意志决定,只有房产税是纯粹可控的外生变量。政府不动用这一工具而试图直接调控需求和供给甚至价格的行为从逻辑上看就已经是错误的,因为无论是需求、供给还是价格都是经济系统自发的、以一般均衡为目标的结果,调控的力量之于市场的力量要么不足,要么过大,从而扭曲市场系统的正常运转。而系统的外生变量对系统运行机制本身不会产生影响,外生变量只是系统的外部约束条件,当这种外部约束条件出现变化,房地产市场这一系统会对其作出反应并自动调整,使这个系统的运行效率达到局部最优。
金融市场的供求调整是马上实现从而很快达到均衡的,与之不同,商品市场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供给不能马上实现调整,因而商品市场经常处于非均衡状态。此时供给或需求的变动不是决定价格走向和速度的充分条件,除非变动达到这样“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从而使价格下跌,或者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从而使价格上涨”的程度。供求关系模型是无须怀疑的经济学“公理系统”,我们可以从中知道,当政府试图增加供给,但如果其程度不能满足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充分条件,那么价格是不会下跌的,这样价格和存量同时达到更高水平的结果是泡沫规模的进一步膨胀。许多人都会错误理解进而错误使用供求模型,简单地认为供给增加价格就下跌,需求增加价格就上升,而没有掌握价格逆转的充分条件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对比关系的逆转。第二个特点是:有些商品市场(如房地产市场)的趋势运动具有自我驱动的内生性动力,所以趋势运动持续的时间长(这一特点会在第2章详细论述)。当政府试图增加房产供给的时候,就会产生对有限资源要素的更多需求,这会抬高资源要素价格,尤其是像土地这样的稀缺资源,这样成本的上升会抬高商品价格,反过来刺激房产市场的投机需求和抗通胀需求进一步膨胀。上述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如果通过增加供给的方法去调控房产市场,在达到均衡之前,泡沫会进一步膨胀。
人民币贬值将使房产市场的价格上涨趋势逆转,至少是暂时逆转。在过去八年人民币升值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可贸易品的价格变化跟随世界市场走势,而不可贸易品的价格如房产价格、工资、服务业价格、生鲜食品价格却经历了倍数级上涨,这其中的个重要原因是对中国经济的套利行为。一旦人民币出现趋势性贬值,对中国不可贸易资产的套利活动会暂时告一段落,这时情况会逆转,可贸易必需品由于购买力平价和一价定律约束,其价格将会上涨(因为人民币贬值),而资本外流造成的流动性紧缩压力将会全部施加在不可贸易品和对经济周期敏感的资产上。虽然中国实行资本管制,但美国人通过QE为中国注入的流动性史无前例地高,因此泡沫破灭的概率也非常高。
在这里不妨讨论一下衡量泡沫的标准。有些人所宣称的房产市场因为有货币需求所以没有泡沫的观点是错误的。有需求就没有泡沫的观点相当于说市场价格等于内在价值,巴菲特先生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这种观点。泡沫不是以有没有需求来衡量,而是以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之差来衡量。如果要判断有没有泡沫,首先需要找到内在价值的基准:
(1)长期均衡模型认为长期内价格等于成本,因此成本是价值基准,任志强说税费占了房价的70%以上,这种脱离平均税率的税费比例恐怕不能算作长期成本;
(2)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认为内在价值是由未来现金流按要求收益率贴现所得,因此房价租金比率部分体现了这一理论;
(3)李嘉图和马克思都认为商品所包含的人类劳动是价值的基准,人类劳动不用货币计算所以很稳定,国际上现时关于房产的价值基准是房价收人比,年工资收人也可以被认为是代表一年的劳动,房价和工资收入两者相除抵消了货币影响,因此房价收入比这一标准的实质是一种劳动价值论。在市场经济学在中国普及的今天,效用价值论取代了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经济理论被边缘化,但是无论我们使用怎样的别称去模糊“劳动价值”的概念(如房价收入比、内在价值、市盈率等),在戳破所有泡沫之后,我们都不得不惊叹于劳动价值与内在价值的惊人一致性。相反,效用价值论所衍生出的如“企业家才能”、“艺术才能”、“领导能力”、“组织能力”等称谓很多时候都不过是掩盖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公的借口。
可以肯定的是,就单个风险资产而言,没有任何被广泛接受的理论认为内在价值等于市场价格。只有有效市场假说的强形式认为市场价格等于内在价值——价格随机漫步,这已经被巴菲特、索罗斯、巴顿·比格斯等这些大人物们批评得够多的了。
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和理财产品也不是很安全的,这些产品对应的资产是短期债券和融资工具,虽说它们对利率变动风险不敏感,理论上可以持有到期从而避免本金的名义损失,但2008年9月雷曼兄弟银行破产使人们发现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持有的资产同样具有高风险,从而引发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的挤兑潮,幸亏美联储这种身经百战的机构能及时作出反应。在中国,这些理财产品究竟购买了什么资产,你是不可能从产品说明书里得到什么信息的,如果同样的挤兑潮发生在中国,你相信中国央行会及时作出反应吗?看看钱荒事件。你相信银监会和证监会能及时作出反应吗?看看光大“乌龙指”事件。因此我认为现时销售火爆的银行理财产品和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是绝对不能抵受流动性危机的冲击的,只有本金保护的产品有高安全性可言。相对来说,逆回购是流动性紧张时期较安全且高收益的金融产品。但所有金融资产都不能对冲货币贬值的影响,这是因为金融资产的回报都是以货币直接计算的。因此货币贬值,金融资产就必然贬值——外币资产除外。由于担心人民币可能出现大幅贬值,所以富人们大量移民和转移财产到国外,不明就里的人说是政治因素,其实是想多了。
除了外币资产和贵金属,应对国内可能的经济危机和货币贬值危机的另一个选择是可贸易必需品这类硬资产,但不包括对经济周期敏感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