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指标去衡量其估值。
创业板市盈率水平一直是A股市场的热门话题。近期,创业板指数不断下行,达到最近3年底部区域。不过,任何一个指标都有其优势和缺陷,而且切莫静态标签化,市场更需要一个充分博弈后的动态平衡。
首当其冲的是市盈率有很多计算方法,对于盈利区间选择就有很多。比如,采用去年一年的年度盈利作为标准,或者采用今年最新的季度数据简单按比例放大得出全年数据,或者专业投资者根据研究预测今年盈利情况。笔者看来,如果依靠去年年度每股盈利数据,用股价除出来一个所谓市盈率,很难体现公司的未来发展,也不应该以此作为质疑的数据基础。投资者在资本市场投资的是未来预期。考虑创业板以及中小板企业这些规模较小的上市公司业务发展情况,每年20%左右的净利润增幅是比较常见的,有的时候增幅还很高。更微观地考量估值水平,很多创业板公司的净利润增幅30%都不足为奇。一方面是公司经营得力有竞争力;另一方面是公司基数相对较小,所以增速很容易达到比较高的比例水平。用去年的净利润作为计算市盈率的基础,是静态的,也是非常不合理的。
成长性是创业板的特性,因为公司规模较小、又有竞争力。投资者考虑最主要的风险,一般是成长性的可持续性。如果持续性较长,那么就将预期收益贴现计算在当前的股价中。预期的不确定性,正是中小型企业的特性,因此高风险匹配高溢价,最终价格一般是市场投资者博弈的结果。
据统计,如果采用机构当前对于创业板公司2017年的盈利预测,那么创业板整体估值不到40倍,是创业板历史上估值较低的时期。当然,机构的业绩预测可能比较乐观,那么再谨慎一些,当前预测的市盈率水平也不会太高。创业板刚成立的时候,发行市盈率曾经达到100多倍。根据当前规则要求,发行市盈率以23倍为标准。相隔几年时间,也许后期上市的创业板公司在盈利能力与前期有一定差距,但绝不至于达到如此巨大的幅度。相信是制度设计的不同,造成了价格结果的迥异。
小规模起步快速发展的公司,是创新创业国家战略的主要承担者,公司很需要宽松的发展环境和良好的金融支持,公司营收和净利润的增速应该是衡量估值水平的更重要标准,至少不应该在重要场合讨论时被忽视。对于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指标去衡量其估值。比如银行和钢铁等重资产行业,市净率(PB)指标采用股票市值比较净资产,是国内外市场更推崇的研究方法。市盈率相对盈利增长比率(PEG)指标比PE(市盈率)多考虑了G(增长率)的因素,更适用于成长性突出的中小企业。回看很多现在成为巨无霸的企业,都有多年连续快速增长的发展经历。每一次的扎实增长,都拉低了看上去高估的市盈率水平,不胜枚举。
A股的机制是做多的市场,所以下跌难以实现套利,容易放大一些对股价有压力的信息和规则变化,因为聪明资金只能选择早点离场避免损失,而离场行为本身又加速股价下跌,客观上加强实现了下跌的预期。只要国家宏观经济大体运行良好,只要所处行业有发展空间,中小型企业就可以保持良好的业绩增速,去实现自己的光荣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