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对十年前的金融危机记忆犹新。十年前的2008年9月15日,美国著名的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因资金链断裂宣布破产,这个震惊全球的消息标志着由“两房”次级房贷引起的危机开始蔓延至整个美国金融体系,并引起了华尔街的坍塌。雷曼的破产关闭引起全球市场的恐慌,一场国际金融危机迅速形成并席卷全球。
危机产生背后是金融衍生品的过度推行
十年后回顾这场金融危机,其产生的路径很清晰。美国在很长的时期利用其美元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硬通货地位,牢牢地控制了全球金融业的龙头,成为全球经济的“龙头大哥”。但背后潜藏隐患,特别是华尔街上的金融机构过度地推行金融衍生产品,虽然满足了市场投机性交易者的需求,却使的整个金融体系十分脆弱,“两房”所发行的次级贷款,在房地产高度证券化,市场投机者可以反复炒作的同时,却使银行坐到了火山口上。当资金链断裂,银行首当其冲地成了第一个牺牲者。
这场危机虽已硝烟散尽,但就像一场破坏力很强的台风刮过,留下诸多创伤,这种创伤主要体现在欧洲,多个国家出现主权债务危机并导致政府更迭,以英国脱欧为标志,使欧盟出现了分裂倾向。倒是美国,作为危机的始作俑者,依靠连续三次“QE”(加印美钞)策略比较成功地摆脱了危机,并通过各种措施推进制造业回流。
就当时的中国经济结构来说,外贸占有相当份量,而美国又是中国进出口的重要地区,在被金融危机波及的担忧中,中国政府推出了争议很大的4万亿投资计划。中国通过扩大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一方面可以保证国内经济维持一定的增长率,同时又可以减少对外贸的过度依赖,从长远来看还是富有积极意义的。中国正是在这段时间里推动国民经济总量达到全球第二,提高了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话语权。但是它延缓了中国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时间,投资的扩张虽然保证了GDP增长,但由此产生的货币扩张却给后续的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特别是政府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也加大了经济转型的难度。
坚定“去杠杆” 避免金融脱离监管自我循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积极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上的先进经验,对于金融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十分重视,并力推金融市场化改革,特别是储蓄利率市场化方面的改革明显跑在了其他改革的前面。
对于中国来说,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但仍应认识到其中的风险。脱离实体经济的需求过度发展金融体系,会增加市场泡沫,导致大量资金“脱实向虚”,金融体系内的自我循环,会积累很多问题。如果中国发生像“两房”一样的金融衍生品资金链断裂,其带来的问题可能不止倒掉一家像雷曼这样的“百年老店”。
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过去10年,但它向中国提供了镜鉴,使中国看到了“脱实向虚”隐藏的严重危害。近几年,尽管经济运行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但我国政府坚持“去杠杆”,避免发生影响到国家金融安全的恶性事件,并且强化了对经济转型的紧迫感和执行力,使中国在目前能够有能力应对国际市场出现的不利变化。
近年来,中国经济结构中国内市场在GDP中的比重逐年上升,这是中国经济最可靠的保障,是中国经济的“压舱石”。金融必须牢牢地把握在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方向盘上,而不能脱离实体经济“野蛮生长”。在这方面,即便是在近几年,中国并非没有教训可以吸取,在经济增长下行的过程中,一些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以明显脱离市场实际的高利率引诱客户,而实体经济中的中小微企业却一直在为得不到金融支持而叫苦,这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金融体系的建设还存在不可忽视的偏向。
因此,在未来的经济调控中,中国必须理顺金融结构,一方面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去杠杆”,避免金融脱离监管进入自我循环;另一方面则应通过加强监管来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推动金融业和实体经济共同发展。
欧洲,已不再是原来的样子
10年前,随着雷曼兄弟破产,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并深化,世界经济受到重大冲击。综合来看,这是二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波及面甚广,其影响至今还未完全消失。10周年时点提供了一个盘点的机会。令人惊讶的是,这场危机对美国和亚洲的持续影响比较有限,导致产生变革的大型经济体只有欧洲。
首先需要解释的是,虽然“国际金融危机”这个词被广泛使用,但并不准确。包括美国和欧洲在内的金融危机始于2007年,到2008年9月至10月间达到顶点,陷入彻底的恐慌。世界其它地区并没有出现金融不稳定,只在2008年末至2009年初出现了短暂的负面经济冲击。在这些地区以及美国,危机在2010年结束。相比之下,危机在欧元区持续了相当长时间,这是由于区域货币联盟不完善的政策架构放大了危机。直到2017年年中,意大利两家大银行倒闭、一家银行被政府救助,金融部门重组,体现欧元区金融体系脆弱性的最后一个重要问题才得以解决。
再来看持久的后果。2008年后的“大衰退”改变了数以百万计美国人的生活,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与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时的危机导致了美国联邦政府经济角色的惊人扩张以及美国金融体系的根本变革。与罗斯福新政立法化相比,2010年签署的《多德—弗兰克法案》只是修修补补,至少部分内容还有可能被逆转。
然而在欧洲,危机引发的变化却是深远而持久的。这是20世纪90年代末引入欧元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经济危机,几乎导致欧洲货币领域的崩溃。在2011至2012年,意大利和西班牙差点失去主权债务市场,2015年希腊也走到了这一步。经过再三犹豫,2012年欧元区终于建立欧洲稳定机制来应对危机,这是一个大型公共金融援助基金,并推出了欧洲银行业联盟这一设计复杂的项目,将银行部门监管从国家层面上升到欧元区层面。这种更深入的融合,也是导致英国政府决定将其欧盟成员国身份提交全民公投决定的关键因素。英国脱欧正在上演,无论事态如何发展,欧盟将永远不再是原来的样子。
从全球角度来看,这场危机似乎减缓了跨境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但最近的数据显示,这种影响可能只是暂时的。如果这样,世界基本将会安然度过2008年的危机。不过,现在下结论还有点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