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都杯”黄金首饰设计大赛启动
为提高我国黄金首饰设计水平,引导黄金消费潮流,拉动黄金市场需求,“中国金都杯”首届全国黄金首饰设计大赛目前启动。
据介绍,我国是世界上黄金第四消费大国,其中首饰的黄金消费量占黄金消费总量的9%。但我国的黄金首饰设计水平与世界水平相比有相当大的差别。从1997年到201年,我国黄金首饰消费额连续4年下降,首饰设计水平较低是一个重要原因。这次比赛,旨在把高品位、高档次、高水平的设计作品展示给消费者,促进国内黄金首饰设计水平的提高。大赛要求设计作品是以足黄金或K黄金为基材的非镶嵌类首饰,设计立意新颖,具有超前性、创新性、实用性,重量合理,便于销售。为突出首饰作品的文化内涵及实用性,按用途分为四个系列。包括为新婚和结婚纪念日设计的婚庆系列,针对男士首饰缺乏现状而设计的绅士系列,重点为上班族女性在公务和晚宴等活动设计的淑女系列,以及针对情人节、教师节、重阳节等传统和现代节日设计的礼品用的节日系列。
二、中国近代银锭
中国并不是一个产银十分丰富的国家,尽管很早就以银为币,但是多用于财政领域或对外支付。一直到明中后期,白银才在中国的流通领域体现出基本的货币职能。明代后期不但大宗交易用银,而且连小生意也都用碎银交易,银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形成了大额交易用银、小额用铜钱的银、钱并行的货币制度。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由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美洲银矿大量开采,而西班牙人又开辟了一条从美洲到马尼拉再到中国的大帆船贸易——丝银之路,中国以独有的世界级商品——瓷器、丝绸、茶叶换回了大量的美洲白银,再加上国内银矿的开釆,使白银的货币地位日益提高,至清代银两已成为法定的本位币在民间广泛流通。
19世纪下半期,由于世界银产量日增,银价下跌,西方国家开始向中国输出白银,在获取利益的同时也充实了中国白银的基础。晚清是中国银锭最为流通且银两制度日益确立的时期,直到1933年国民政府废两改元,银两才最终退出流通领域。现在影视作品中出现的银锭大多是船形的,实际上古代银锭多为饼和铤形,近代银锭大体而言可分为4种:第1种是元宝,俗称宝银,呈马蹄形,重50两;第2种是中锭,多为圆锭,重约10两;第3种是小锞或锞子,形似馒头,重一二两到三五两,也叫小锭;第4种是散碎银子,有滴珠、福珠等名称,重量在一两以下。
近代银锭基本上依行政区域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型制,从而构成了中国近代银锭独有的艺术性。依各省而论,直隶银两形状多为船形,主要分成两大类,一为重50两,锭面略有倾斜,如北部以张家口为中心通行的蔚州宝,上多铸造有年号、地名、铺喂号、银匠等,各县铸造的大银锭均标有县名;另一种为10两重船型银锭,锭面略倾,如北京通行的足纹银,上面有公十足、十足色及铺号、银匠姓名。
山西的银两以重50两的大银锭为多,而且以中国近代金融业的始祖—山西票号的所在地介休、平遥、祁县三地铸造为多,铸造有年号、地名、铺号和银匠姓名。有的还有银两名称如镜色宝、镜宝等。另一种为小元宝为束腰形,上有县或铺名。河南多为5至10两的形如猪腰子式的腰锭。
陕西的银两多为椭圆形,主要分成两大类,一重10两,重4两左右,锭面多有地名或银匠姓名或铺号。
甘肃银两有三大类,一为重50两的方锭,形如正方形的砖块,多为民国年间铸造,上有时间、省名、重量、炉号,有的还标有银两成色;另一种为4两重的圆锭,上有甘肃的省名及银匠姓名;再有就是重2两左右的葫芦状的银两,上有县名及银匠名新疆通行重50两的船形和方形元宝。
四川主要铸造10两左右的圆锭,锭面中心突出一个小圆点,多有年号、县名,或银两用途、银匠姓名等。时人称为票色银。云南银两分成两大类,前期是方锭,上面压盖有文字,后期状如马鞍或牌坊,重量分10、5、2两半左右三等。牌坊银锭是云南省在光绪初年至民国初年铸造的银锭。采用方槽铸坯,两侧趁热压扁,再打上钢印,印文为当地有信誉的字号名称或银匠姓名,银锭左右柱面打上同业公会、公估或官公估的鉴定印,以保证成色。这种银锭因其外形像牌坊,故名牌坊银锭,也有人称其为马鞍银锭。这是近代加盖文字最多的一种银锭。贵州银两种类复杂,仅安顺就流通有锄头银,形如锄头,重量在5两上下。槟榔锭,形如槟榔,一两上下。滴水银形如圆珠,重量5、6钱不等。火宰银,方块形。纹银,银片形。而贵州以茶花银锭最有特色,锭面边突出如花边,一般重10两左右,有地名和银匠标记,另有重5、10两的圆锭江南的银两主要也分成两大类,除重50两的船形元宝外,另一种为重5两左右,形如猪腰子的腰锭,上多有银匠名和铺号湖北除有重50和20两重的船形银锭外,还有重5、10两的圆锭。
湖南银两锭面近于长方,略束腰,一般重10两左右,上有地名及银匠名称。另外还有一种重50两的龟宝,因形如乌龟,故名。
江西银两以50两重的方形元宝最多,上多有地名,特别以万年、万载、万安三县最多,另外还有10两左右的圆锭,上有年号、地名、重量。又有5两重的方锭。
安徽有50两的船锭和10两重的方锭。
江苏银两分重50两的船形元宝和5两左右的圆锭。浙江以重5两圆锭为多。
福建除有50两的船形元宝外,多为重10两左右的圆锭,也叫馒头锭。
广东和广西则以重10两左右、形如砝码的银锭为多,上有年号、地名、铺号。
东北地区多为重50两的船形元宝,形制特别,锭面两耳特长,故俗称大翅宝银,上有年号、地名和铺号。以上所述多为大锭及中锭,而一两上下的散碎银子的型制则更为复杂。
在银锭的铸造方面,当时政府并没有严格的管理,私人也可以铸造。但各地多由炉房熔铸银锭,再由地方的公估局鉴定成色,然后上市流通。也有一些官方机构如海关遗启银号及地方财政部门设立官炉铸造。
中国近代银两制度在当时世界范围内是一种落后的货币制度。首先是近代世界主要国家已经进入了金本位时代,白银已是普通商品,价格随行就市波动较大。第二,近代银锭还是一种计重货币,交易繁琐。第三,近代银锭的计值单位是重量单位两、钱、分、厘,而没有像英镑等货币一样从重量单位中抽象成为纯粹的货币单位,因而使其在发挥货币的计价单位这一职能时,由于近代中国的平砝不同,银锭成色不一而发生较大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