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关键在于过程:利润表
之前说过,资产负债表是“金景齄片”,利润表犹如“纪录短片短片该怎么看?只看结尾——净利涧,那是“暴殄天物”,真正值得品味的,是短片从头至尾的过程。
有投资者可能认为,整个过程中,结尾自然最重要,这里要着重指出:利涧表所列示的会计科目中净利涧绝非最关键的,诸如营业收入营业成夲这样的科目,其重要性不亚于净利涧。原因在于,净利涧是一系列数字加加减减后的结果,经过多个步骤运算后,净利涧很可能存在过多的“修饰”,一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彼掩盖,不利于投资者看清一家公司的优劣所在。
事实上,与赚了多少钱相比,上市公司怎么赚钱更值得人们关因为前者只是结果,而后者描述过程:前者只说明过去,但后者却预示来来。
第二恒等式
利润表从头至尾的加减运算中,贯穿着一个基本逻辑
利润=收入-费用
这个恒等式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之后,称为第二恒等式理解它,是看懂利润表的基础
在会计的概念范畴里,收入是指企业所从事的经常性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经济利益流入。比如,制造类公司制造并销售产品、商业类公司销售商品、银行类公司对外贷款等,由这些活动产生的经济利益流入构成收入。须注意,有些经济利益的流入并非收入。如企业接受的政府补助、次性资产置换或债务重组中产生的收益。因为,这些活动不是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由此产生的经济利益流入不构成收入。利润表中,这些收益表现为“营业外收入”。
有投资者奇怪,都是经济利益流入,为什么要分开?这个问题的答案涉及利润表的核心特征,下文马上会讲到。
花钱是为了赚钱
直观地讲,费用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耗费,费用包括两大类。一是直接费用,包括原材料费、生产工人薪酬、生产用水电费,生产设施的折旧费等,在利润表中体现为“营业成本”与“营业税金及附加(按营业收入计征的税金,包括营业税、消费税和资源税等)。二是期间费用,包括三个方面: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管理费用,为销售而发生的运输支出、广告支出等属于销售费用,以及借款的利息支出,即财务费用。
由费用所辖的两大分类可以看出,费用是企业为创造收入而发生的经济利益流出。由此建立了收入与费用的联系,即只有为创造收入而发生的经济利益流出才被视为费用,不是为了经济利益而产生的利益流出,在利润表中被视为“营业外支出”,而并非费用。如处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过程中产生的净损失,就被视为营业外支出。
同样,企业发生费用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收入。只有发生了费用的经济利益流入才能视为收入,没有费用的经济利益流入不能视为收入。比如说,对一个卖菜的摊贩而言,卖菜得到的现金,当然是收入。而他在批发站买菜时的支出,就是费用;为了运菜所买的三轮车也是费用(通过固定资产折旧体现);为了在农贸市场得到摊位而交纳的摊位费、市场管理费、卫生管理费等也都是费用。而这个摊贩给女儿的零用钱就不能视为费用,而是营业外支出。他在进货途中捡到一块废铜卖掉后取得的收益也不能视为收入,而是营业外收入。这位摊贩炒股票所赚的钱,也不是收入,而是投资收益。
由一至七是关键
从上述定义及分析中,投资者可以看出,在收入与费用之间,有着相当明确的匹配关系。
建立这一匹配关系的目的,就是准确核实利润来源,令会计报表使用者清晰地了解一家公司到底是如何赚钱的,以及所从事业务的赚钱效率怎么样。还以刚才的摊贩为例,如果其进货成本是100元,卖菜所得是200元,其他费用是30元,那么其利润就是70元。这样看下来,卖菜这个生意的利润还算丰厚。但若是将摊贩给女儿的50元零用钱也视为与收入相关的费用,那么,投资者至少在报表中便无法清晰地了解卖菜的利润到底如何。因此,建立“利润=收入一费用”这一公式的目的,并不是核算最终的净利润,而是要衡量经营活动的成果与效率。
这一匹配关系,在上市公司利润表中(见表15-1),表现得相当明显。从上图可以看出,利润表的第一个会计科目就是营业总收入,而在营业总收入之后,是减去一系列的费用。与收入联系最紧密的费用是营业成本,也就是刚才我们所讲的直接费用,被排在了第二位;然后是营业税金及附加(按营业收入计征的税金,包括营业税、消费税和资源税等),再然后则是三项期间费用。
在这之后,是资产减值损失,严格来讲,资产减值损失也可算为期间费用,因为资产减值是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常见现象,如存货减值、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等。
由利润表中第一个会计科目—营业总收入,到第七个会计科目资产减值损失,是“利润=收入一费用”这一恒等式的完整体现(见图15-1),其中费用的具体内容见图15-2。
表15-1合并利润表(单位:元) 图15-1
图15-2
投资者看利润表,可以先按此公式计算上市公司的利润。虽然这个利润并非最终的净利润,但其重要性不亚于净利润。从中,投资者可以大致了解上市公司所从事的经营业务是否赚钱以及效率如何。
“听天由命”的收益
接下来的会计科目是“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主要内容是交易性金融资产所带来的收益。“投资收益”主要核算上市公司投资其他公司的收益(见表15-2)。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长期股权投资,又分为两种,一是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二是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前者是指,只有被投资企业现金分红,才能在当期确认上市公司投资收益的股权投资(确认额为上市公司所收到的现金额)。后者是指,无论被投资企业是亏损还是赢利,上市公司都要按持股比例核算进利润表中。比如A上市公司在B公司持股比例为20%,B公司当年实现利润1亿元,那么A公司实现投资收益2000万元(无论B公司是否现金分红)。
表15-2投资收益的来源
在此,还要请投资者注意合并会计报表与成本法、权益法的区别。如果上市公司在另一家公司的持股比例较大,已经形成控制,那么上市公司在定期报告披露时,就需要与该公司合并会计报表。如果还没有形成控制,就要按成本法或权益法视为长期股权投资。
至于什么样的公司实行成本法,什么的公司实行权益法,主要是看上市公司对被投资公司经营决策的影响程度。简单说,影响较大的,实行权益法;影响很小或无影响的,按成本法核算。
我们之所以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与投资收益放在一起讲,是因为这两个会计科目的本质含义很相似。它们都是收益,这一点与之前的收入、费用类会计科目有很大不同。收益的数额可正可负,即投资可能有贏利,也可能有亏损。但营业收入的数字肯定是正的(不可能出现负收入)。相对于收入,费用的数字肯定是负的(不可能出现正费用)。
更重要的是,收入与费用是在描述上市公司经营的过程,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与投资收益是结果,与上市公司的经营过程无关。收益的变化已经与上市公司自身的经营能力、努力程度无关了(与决策者的投资眼光有关)。在一定意义上讲,一旦投资完成,收益的变化就只能听天由命了。正因为如此,我们使用“利润=收入一费用”这一恒等式时,要将收益排除在外。因为从利润表中,首先要找寻的结论是—上市公司自己的生意是不是在赚钱。
“不务正业”的项目
简单地说,营业外收入以及支出,就是与上市公司正常经营业务、投资业务无关的收益及支出。两者可能涉及的项目有很多,在此不一一讲解。投资者可以在与之相关的附注中了解其明细(见表15-3、表15-4)。但在评估上市公司真实经营蠃利水平时,这两个因素可考虑排除在外。
表15-3营业外收入明细 表15-4营业外支出
找到真正的利润源
从利润表的构成来看,得出净利润的一系列运算步骤,夹杂了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以及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的影响因素。
这里要再一次提醒投资者:一家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经营业务的赢利能力。虽然一些上市公司的非经营业务收入与收益相当可观,但投资者仍要细加斟酌。
净利润改名了
投资者以前所理解的上市公司净利润,在2007年开始的年报中改名为“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见表15-5)。在计算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指标时,均使用“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而2007年以后的年报利润表中所列示的“净利润”除了“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外,还包括“少数股东损益”。
表15-5
净利润改名字是因为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其原因投资者不必深究。至于“少数股东损益”的概念,是由于合并利润表将上市公司及其控制的公司虚拟合并”为一家公司看待。这样一来,这家“虚拟公司”所展示的净利润就有水分,不能直接视为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因为其中还包括有被控制公司的除上市公司之外的股东所应享有的利润份额,这一部分就是少数股东损益。此外,在2007年以后的年报利润表中,投资者可以看见每股收益被分为基本毎股收益与稀释每股收益。基本每股收益就是以前投资者所理解的“净利润/总股本”。而稀释每股收益,则考虑到一些潜在可能增加总股本的事项。
增收无极限
我们再回来讲一讲营业总收入。营业总收入是利润表中位列第一的会计科目,其变化对于判断上市公司投资价值极其重要。
其一,营业总收入是上市公司实现利润的根本。没有营业总收入的增长,利润增长可能性很小。一家上市公司想增加利润,无非有两条路,一是增收,二是节支。节支是可能的,但毕竟有其极限;而增收从理论上讲,没有极限。通俗地讲,钱是赚出来的,而不是省出来的。经验证明,几乎每家业绩优良、持续高速增长的上市公司,其营业总收入都会大幅增长营业总收入的大幅增长,往往说明了上市公司市场拓展能力以及市场占有率的提高,或者说明了上市公司推出了被市场成功接受的新产品、新服务。
其二,由营业总收入与营业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可以推算上市公司的产品毛利率。
其三,营业总收入与应收账款、存货之间的比例关系,可以看出上市公司赢利的含金量。
其四,营业总收入与三项期间费用之间的比例关系,可以看出上市公司的管理水平。一般而言,三项期间费用的增长比例应该低于营业收入的增长比例。否则说明上市公司的管理水平可能有问题。
防范虚假收入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系列上市公司虚增利润的案件中,大多数都涉及虚增销售收入或提前确认销售收入。
如红光实业虚构销售收入,银广夏虚构主营业务收入,蓝田股份虚构收入,科龙电器提前确认销售收入等。针对这种风险,投资者可以通过各项财务数字之间的关系,观察一些异动。如企业销售收入的大幅增长没有引起销售费用的上升,或者应收账款大幅增加,或者经营性现金流没有相应的变化,都可能预示财务造假。
费用同比变动说明
利润表中费用类会计科目的同比重大变动(增减幅度50%以上),有时候投资者在其附注中找不到相关说明,那么就需要查阅年报“董事会报告”部分,里面有对“报告期内公司费用同比发生重大变动的情况”的专项说明(见表15-6)。
表15-6报告期内公司费用同比发生重大变动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