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了选股问题之后,更重要的是持股问题,这方面梁永强强调“知行合一”,也就是知道自己擅长做什么,能做到什么程度。宋明理学家在讨论知行关系时强调“知本行次”、“知先行后”。
梁永强认为,股市是放大人性的地方,因此可以看作是一个能践行“知行论”、完善自我的修炼场。“股市悲观的时候悲观得一塌糊涂,乐观时也乐观得往极致里去。所以投资尤其要把握好自己,让自己既置身于市场中,又能离远离市场的纷扰。”
在“修炼”自己的持股心态时,梁永强借鉴了佛家关于修炼的“六度”法门,也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布施解决贪的问题,做投资一定要想清楚买股票是为了卖,但要在合适的时候卖,就是要想清楚什么时候去布施。
很贪的话,不去布施会坐过山车,总去布施,那只是在不断割肉。”
“持戒讲的是投资纪律。一定要想清楚自己擅长什么,如果不擅长,机会再好也需要忍住。你不了解的东西,参与多了总会受伤。”持股第三个法门是“忍辱”,一只精心挖掘的股票买入后短期没有表现,这时候就需要“忍辱”,该承担的短期压力就要承担。
但这需要“精进”的配合,也就是对于产业、公司、政策的理解要不断完善。“只有精进之后,你才会在合理的时候布施,该忍的时候忍,否则光是忍就是痴迷了。”梁永强补充道。
第五法门是“禅定”,实际是一种心态的修炼。“干扰投资的事情很多,所以我过一段时间就会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就像儒家所说的止才能定,定然后静,静而后安,安后有所虑,虑后才能有所得。通过这样的过程,不断思考自己的得失。” 通过这五大法门,梁永强希望能不断地把自己的思维逻辑和实践比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解决“知行合一”的问题,从而达到第六度“般若”,也就是一种无忧无虑的佛家智慧。用在投资里,就能远离股市中的贪婪与恐惧,持股心态比较平和。
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心态恰恰是梁永强希望达到的状态,所以他会在投资上大胆超配新兴产业,不为市场“物喜”或“己悲”。反映在待人接物上,他又十分的谦和,对各种观念都能平和地包容。
梁永强举例说,华商基金投资团队的成员各有各的逻辑体系,但从投资结果上看都挺好,这是因为大家相互的交流很充分,都会明白对方在想什么。而且,这种开放交流的氛围,也极大地开拓了集体的视野,经常能够带来新鲜的思想和启发。
在悟道股市修炼场的过程中,梁永强也对基金经理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体会。“古人讲不为良相,即为名医。实际上做投资,尤其是管理公募基金,完全可以和良相名医媲美。
那么多的老百姓把钱托付给你,能有机会为这么多的人服务,基金经理就有必要把股票选好,尽量做到每年都有些绝对回报。为持有人获取回报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不断增加自己福报的过程,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具有大福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