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罗斯:等待老虎打吨的时候
后来的事情经过正像他设想的那样进行。索罗斯在狙击英镑的战役中,一共抛售了70亿美元英镑,他用这些钱购买了60亿美元的德国马克,以及5亿美元的英国股票、少量的法国法郎。并且,正是索罗斯的这种大量抛售英镑,形成了市场对英镑的长期贬值预期,他从这种卖空中获利10亿美元。
由于索罗斯大量买入德国马克,这就使得市场形成了对德国马克的看涨预期。这种看涨预期对德国股票是不利的,可是对德国的债券投资却是有益的,所以这时候他开始长期投资德国债券市场。当然,不仅是德国债券市场,还包括法国债券市场。
容易看出,索罗斯把原来自己手中的英国英镑换成德国马克,这一漂亮转身不仅已经让他获得10亿美元的现实收入,而且还使得他手中拥有的德国马克成为一种非常坚挺的货币,索罗斯在这其中获益匪浅。
因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亚洲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国家不约而同地开始了一场金融“大跃进”运动,纷纷加快金融自由化步伐,希望以此来驱动经济快速增长。可是这些国家忽略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那就是它们在过去几十年中主要是依靠外延投入来推动经济发展的;现在要想通过金融开放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抗衡,很容易被外力所打垮。
正如索罗斯2010年7月2日在《广州日报》发表题为“假如德国退出欧元区”的文章中所说,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正是当初欧元启动之初就存在的一个漏洞。因为当初在签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建立货币联盟(欧洲中央银行)时,并没有建立政治联盟(中央财政部)。这样一来就留下一个先天性缺陷:当涉及各国主权信用时,欧元区各成员国必定会各自为战,各打各的小算盘。
例如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希腊出现主权债务时,欧盟当局的反应就因为各成员国分歧太大而过于迟缓,主要是其中的德国对通货膨胀过于敏感,不愿意承担改变的风险。而这也难怪,因为德国在20世纪中曾经有过两次价格失控的惨痛经历,不会轻易就好了伤疤忘了疼。
可是这样一来,尽管法国和其他国家的意见都很一致,在最终推出救援方案时也会费力得多;甚至弄得不好,完全有可能把整个欧洲也拉下水,所以其他国家纷纷指责德国。
可是这时候的德国其实也很冤枉:一方面,德国具有最高的国家信用,自然不想因为希腊危机让自己蒙羞,它依然想追求坚挺的货币和财政预算平衡;另一方面,它的这种具有通货紧缩效应的政策会自觉不自觉地强加于欧元区其他国家,让别人难堪。
更要命的是,这时候的德国本来还有一种选择,那就是退出欧盟,可是这样一来,德国马克必将会一路飙升,导致欧元直线下跌,从而因为货币快速升值大大削弱竞争力,其政治风险不可估量,所以它也有点不敢。
从索罗斯的这篇回顾文章中可以看出,索罗斯可谓旁观者清。他根据自己过去对全球政治经济时局的观察发现,当时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正在到来。事后证明,他的这一判断非常正确,也由此在索罗斯身上造就了一系列神话故事,铸成了他投资事业的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