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股市过度波动的形成机制,DeLong(1990)等提出的,反馈交易的数理模型(简称为四阶段DSSW模型)是一个最具有代表性的模型。该模型认为市场中存在正反馈交易者、理性投资者和被动投资者,除了正反馈交易者会加剧市场的波动外,理性投资者也会利用正反馈交易策略来获得高额收益,从而进一步加剧市场的波动。由于该模型很好地刻画了股市泡沫从产生、膨胀到破裂的全过程,因此它能够较好地从理论上解释股市过度波动的形成机理。
关于反馈理论与股市暴涨暴跌或过度波动的国外研究有哪些?
该模型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只是从静态角度分析正反馈交易;二是分析的重点是理性投资者的行为,并不是正反馈交易者本身的行为。Sentana和Wadhwani(1992)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度量正反馈交易策略的模型(又叫Shiller-Sentana-Wadhwani模型),该模型首先将股市中的交易者分理性投资者和正反馈交易者两类,然后利用美国股市1987年JO月的每时交易数据和1885年至1988年每日交易数据实证分析了该期间美国股市的正反馈交易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短期,当股价小幅度波动时,股票收益表现为正自相关;但当股价大幅度波动时,股票收益则表现为负自相关,并且波动幅度越大,负相关性表现得越显著。3151Koullnos(1997)在Sentana和Wadhwani(1992)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尾分布假设,实证分析了英、德、意、比、澳、日6个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结果表明,股票短期收益明显地受到正反馈交易行为的影响,并且随着收益波动水平加大而越发明显;与市场上升阶段相比,市场下降阶段正反馈交易行为表现得更为剧烈。(36f他们的研究结论与Waclhwani(1992)对美国市场的研究结论基本类似。罗伯特·J·希勒(2001)运用反馈放大机制对美国股市自1990年至2000年出现的过度繁荣与泡沫破灭现象进行了解释,他认为,早期股价的过度上涨使投资者的信心和预期大增,导致更多资金进入股市,使股价被进一步哄抬,这又吸引更多资金进入股市,这种正反馈效应一直持续下去,直至最终泡沫的破灭。他的研究表明,正反馈效应的形成是美国1990年至2000年股市过度波动的根本原因。
Jose和Wei(2002)对美国自1998年以来由高科技股票引发的股市暴涨以及随后的暴跌进行反思后认为,股市泡沫来自投资者对基础价值的不同信念,股票持有者将股票卖给对后市更看好的投资者令接盘的投资者所付价格虽然超过了他们自己对未来股息流的估价,但他们自信将来会有人愿意出更高的价格。在这样的观念支配下,市场价格超越了价格和预期的回报,并产生了过度交易与过分波动。Jose和Wei的研究结论表明,正反馈交易行为是20个世纪90年代末期美国高科技股泡沫形成和破灭的重要因素。Ozdenoren和Yuan(2008)从正反馈交易行为影响资产价格.资产价格反过来影响公司现金流的角度研究正反馈交易对资产均衡价格的影响,结论是强烈的正反馈交易导致市场的过度波动。
投资大师乔治·索罗斯(2009)根据反馈理论提出了股市的繁荣——衰退过程,也称泡沫理论。他认为每个泡沫都有两个组成部分:
一是现实中主导的潜在趋势;
二是对这个趋势的错误理解。
当“趋势”与“错误理解”彼此相互强化时,就会引发繁荣—衰退现象。他进一步指出,如果“趋势”足够强大,能经得起检验,“趋势”和“错误观念”则会进一步相互强化,最终市场预期变得与现实相差越来越远,致使人们被迫承认“错误观念”的合理性。但经过一段黄昏期后、价格趋势会出现逆转,所有过去被掩盖的问题都会暴露出来,趋势开始朝相反的方向自我强化。因此,索罗斯认为股市中的反馈环在某种程度上与泡沫现象相似,即最初是自我强化,最终成了自我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