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零点财经>经济学术语>支付清算体系> 什么是DLT技术?支付、清算与结算体系中DLT技术应用在哪里?

什么是DLT技术?支付、清算与结算体系中DLT技术应用在哪里?

2018-09-16 12:28:16  来源:支付清算体系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48分钟的时间

什么是DLT技术?支付、清算与结算体系中DLT技术应用在哪里?

时间:2018-09-16 12:28:16  来源:支付清算体系

学会这个方法,抓10倍大牛股的概率提升10倍>>

关于第三方支付的地位、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监管环境及演进趋势,及金融科技浪潮下支付清算行业发展等重、热点问题。

什么是DLT技术?支付、清算与结算体系中DLT技术应用在哪里?

01 、第三方支付在支付体系中的地位和发展现状

金融市场基础设施(FMIs)是当前最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金融研究领域,支付、清算与结算体系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习总书记关于“十三五”规划的解读中,首次提出“统筹监管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包括重要的支付系统、清算机构、金融资产登记与托管机构等,维护金融基础设施稳健高效运行”,现阶段,与日益增长的经济金融创新与发展需求相比,我国的金融基础设施有效供给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

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关注的对象包括支付系统、中央证券存管、证券结算系统、中央对手方和交易数据库。我国支付体系由中国人民银行直接和间接主导的体系、第三方支付机构体系和证券清结算体系构成。

从支付工具视角,可分为现金支付和非现金支付两大类,非现金支付包括票据、银行卡和其他结算业务。电子支付、网络与非现金支付在概念上不同,数据统计时有所交叉和重叠。

总体来说,我国电子支付尤其是移动支付业务保持快速增长,第三方支付机构发展势头迅猛。在第三方网络支付交易规模中,互联网支付是最主要的业务类型。对比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市场份额,银行仍是支付清算主渠道,在大额支付、单位资金结算和跨境支付方面占据主导优势。

当前,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发展呈现几个特点:

一是用户规模不断扩张,移动支付用户增速更快;

二是交易规模仍呈现快速增长,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增长更为迅速;

三是在交易规模结构细分中,个人应用在2016年异军突起,场景不断多元化。

与此同时,现阶段第三方支付行业仍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包括备付金管理问题、业务管理不规范问题、客户信息使用问题、市场退出机制建设问题等。在未来行业发展趋势上,技术因素、政策与规则因素、生态因素将持续影响市场发展,而增长、转型、并购、小额、创新、规范则成为关键词。

02、监管环境及趋势

从全球范围来看,支付行业监管体现几个特点:

一是风险控制仍是全球支付行业监管的重点,包括各国加大对银行、支付机构的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审查力度,提高信息安全标准,推动实时支付降低渠道风险,提高流动性保障要求;

二是规范行业秩序、提高透明度是另一项重点工作,包括对特定支付产品行业竞争进行规范,统一收费标准并提高收费透明度等;

三是全球和区域性支付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四是支付监管伴随技术创新不断发展。

2016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与第三方支付行业有关的监管政策,针对性的监管行动有序开展,行业自律规范陆续发布。

未来政策趋势与重心,可归纳为“1个平衡、2个重点、3个方向、4个原则、5个保障”。

1个平衡:即效率与安全之间的平衡,一方面,防风险、促规范、保安全是“安身立命之本”,另一方面,持续推动支付清算创新与发展是题中之义。

2个重点:即支付工具、支付行业,是支付清算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着眼点。支付工具是支付体系的核心元素,支付行业是支付体系的运作载体与平台。

3个方向:即国际、本土、共赢。

国际:包括走出去和引进来两个层面,走出去是更好服务中国居民和企业的走出去,引进来需了解国际化规则。

本土:“支付+”愈发受到关注,即在支付基础上所附加的金融与非金融服务,从而成为商业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三方支付监管趋于严格规范的形势下,支付机构将越来越多地调整业务发展方向,以小额、便捷的支付业务为中心,拓展综合化多元化金融服务。

共赢:共赢发展成为主线。现代基础设施的基本特点,就是趋于“互联互通”,支付清算体系建设也将更突出开放、平台、融合、共享特征。在支付的账户、渠道、手段、组织、模式等众多方面,合作共赢”做深市场”、“做优生态”将成为重中之重。

4个原则:即创新监管方式,实现分类、分层、奖优罚劣;短期整治加上长效机制和顶层设计;强化技术与业务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自律机制的作用。

5个制度保障:

一是基于国家支付体系的战略视角,需要统筹安排,构建“多层次新型支付市场”,一方面需要从全局看问题,注重多重目标协调,另一方面,在法律、监管、治理等各方面,都需要加强跨部门的协调机制建设,有效应对功能日益复杂的支付清算设施。

二是优化支付市场供给与培育有效需求,改善支付体系的“稳健性”与“弹性”。就零售支付而言,有效供给更需强调结构与质量,而非“唯数量论”。就需求而言,需要培育居民、企业和其他机构的有效支付清算需求,认清“过于花哨”和短期“过渡性”需求的局限性。

三是处理好平台化与垂直化、国有化与民营化等基本关系,这也是亟待解决的重大挑战。

四是真正推动支付行业转向扎实的金融科技驱动。面临新技术时代的重要转折期,需真正把科技驱动作为支付服务创新的核心动力,强化金融科技的“正外部性”,正视基础技术研发、技术标准化等层面的不足之处。

五是“三路并进”完善支付消费者保护机制。需要政府、监管部门完善消费者保护的法律依据、工作思路、方法与模式,提高违规成本;需要协会等自律组织、社会组织等,共同致力于形成良好的行业氛围;需要提升支付消费者的专业知识与自我保护意识。

03、金融科技浪潮下支付清算行业发展前瞻

在金融科技方面,通过对全球金融科技投资领域的观察,可以得出几个结论:一是金融科技的热潮在全球涌现,而且近几年快速增长;二是因种种原因,发达经济体的金融科技应用并未如我们想象中那样普及,我国与发达国家仍处于同样的起跑线;三是中国之所以成为“弄潮儿”,可能是资本驱动、电商经济扩张、监管宽容等因素所致,其中不乏短期因素。

未来金融科技可能的落地模式:

一是传统金融业态在金融科技的支撑下,有可能出现全新的要素特点,如英国Atom Bank这类完全基于手机APP的银行。

二是可能会产生许多利用金融科技做金融“小而美”的中前台业务的机构,在金融产业链中拥有自己的分工定位。

三是出现着眼于金融垂直生态、金融全产业链控制的新金融巨头。

四是作为小型金融科技企业,纯粹为现有金融体系提供新技术外包,而不涉及金融业务自营。

五是单纯做金融科技的基础设施层面的改造,提供平台化的综合技术解决方案。

新技术将全面影响支付清算基础设施,包括支付工具、交易模式、清结算流程、支付中介与组织、支付账户体系、监管政策等等。

在工具层面上的创新,包括一般非接触式支付创新、智能穿戴设备支付创新、生物识别技术支付创新等,以及新近出现的“无支付环节”的虚拟支付方式创新和设想,即融合支付安全和支付效率的综合性支付技术创新,例如,将个人生物特征识别与云计算等技术结合,无需中间环节的个人身份、账户和信用水平等识别,消灭支付载体,直接完成支付,如亚马逊16年底推出的Amazon Go。

在创新路径上有一些共同特征,即围绕支付安全,利用各种网络虚拟技术,开发各种摆脱传统有形的身份、资金认证载体约束的新技术,让支付变得更加安全、便捷和高效,让支付不受外在载体和中介的约束,大大降低支付过程中的交易成本。

我们可以借助新技术解决现有支付体系的诸多难点,包括进一步降低复杂性(尤其是涉及到多个参与方的跨行、跨境交易)、改善端到端交易速度和资产可得性、降低多个交易记录持有方的沟通成本、提高交易记录的透明性和不变性、通过改善数据管理提高网络灵活性、降低运营和金融风险。

总体来说,支付创新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支付的去现金化,节约社会成本,促进互联网经济与电子商务发展,促进居民消费增长,重构金融交易过程并整合金融服务功能。

在未来,金融科技改变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依然是支付清算,即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金融科技公司能否实现蜕变,关键在于能否构建不可逆的新商业模式。如果收入没有同步增长的话,理论上支付创新不能改变长期消费水平。

从实践角度来看,支付创新形成的商业模式必须不可逆,才有可能固化人们的消费行为模式。而不可逆的商业形态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和支付偏好、传统商业企业对互联网的接纳程度和对自身经营的改变程度。

而支付创新是否能真正让客户和资金脱媒,使金融科技公司蜕变为新型金融中介,一方面取决于新型商业模式产生的客户依存度,另一方面则取决于金融监管主体对金融科技公司的定位和监管。

国际清算银行(BIS)是由60个国家中央银行组成的国际性金融组织,服务于各国央行的货币和金融市场稳定政策目标,促进国际金融合作,是中央银行的银行。BIS下设支付与市场基础设施委员会

(CPMI),通过监测和分析各国支付、清算与结算体系的发展情况,强化各国中央银行在支付体系监管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支付、清结算系统标准制定等,促进各国支付、清算与结算体系的安全

、高效运行,支撑金融和宏观经济稳定发展。

2017年2月,CPMI发布《支付、清算与结算体系中的分布式账本技术》报告,围绕DLT技术在支付、清结算领域的发展情况,提出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框架,对于市场主体对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与研究具有

一定参考价值,我们将其中部分重点内容编译如下。

为更好地理解DLT技术在支付、清算与结算体系中的发展情况,CPMI工作组初步搭建了一种结构化分析框架,以进一步评估DLT应用所带来的效益和风险及其相关影响。该分析框架由四个核心部分构成

,(1)范围:DLT技术的功能和特性,及其有效实施的影响因素;(2)效率:DLT技术对于支付体系效率的影响;(3)安全性:DLT技术对于支付体系安全的影响;(4)金融市场影响:DLT技术可能

对整体金融市场带来的广泛影响。DLT技术目前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CPMI在分析框架中也提出了未来技术演进和应用过程中,需市场参与者和监管机构共同探索解决的核心问题。

一、理解DLT系统

理解DLT系统

DLT系统在功能、特性、设计和流程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别,为更好地对DLT系统及其影响进行分析,可采用一种结构化方式来帮助理解系统服务的功能和特性,以及可能影响系统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

(一)DLT系统的功能和特性

DLT技术的本质是存储和维护信息的账本。DLT系统一般可实现以下一种或多种与账本维护相关的核心功能:(1)交易记录的保存;(2)资产的转移或账户余额的更新;(3)自动化工具的应用。DLT

系统还可提供一些辅助性功能或服务,比如数据查询、筛选和分析。在理解DLT系统的功能和特性时,应进一步分析其可能解决的问题、产业链可能受到影响的环节、设计方式及受影响的参与者和用户

范围。

1. 识别DLT解决的问题

理解DLT系统的功能和特性,首先需识别DLT系统所能解决的问题,或如何对现有服务和流程实现效率改进,如简化操作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拓宽金融服务接入渠道,以及提高普惠金融水平等。通过

提高自动化水平,DLT系统可降低对人工操作的需求,从而提高效率和准确性。在分析DLT系统的应用优势的同时,还应考虑相关成本和可能带来的新型风险,并在效率与风险之间寻求合理平衡。

2. 识别对于产业链的影响

识别DLT系统将对产业链中的哪些环节产生影响及其影响程度,比如,是为市场带来了全新的概念(颠覆式创新),还是作为改善现有服务效率的手段(渐进式创新),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所提供服务的

功能和特性。支付、清结算产业链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1)客户身份识别环节:涉及电子身份,以及了解你的客户(KYC)、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合规领域的相关流程;

(2)交易前环节:涉及支付指令的创建、验证和传输等流程,包括确认资产所有权状态,为清结算活动建立数据连接;

(3)清算环节:涉及交易信息传输、对账和确认等流程,同时可能包括交易轧差和建立最终结算头寸等流程;

(4)结算环节:涉及特定资产或金融工具的转移等流程,或根据协议约定由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及其参与者履行的特定义务;

(5)结算后环节:涉及结算完成后特定活动的相关流程,比如交易对账、记录和报告,本金和利息的支付,以及合同条款的执行等。

有的DLT系统可能仅对支付、清结算流程中的个别环节产生影响,比如侧重于清算环节流程改造的系统,可能带来交易主体之间数据共享的新方式,但不涉及交易结算流程。而还有一些DLT系统则可能

引入全新的端到端交易处理模式,比如不仅能够实现信息的交换,同时还能在账本中以特定资产形式进行价值交换。

3. 识别DLT方案的设计、技术和流程

不同的DLT系统在设计、技术和相关流程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反映出系统提供服务的特性、技术发展、组织架构、当地市场结构和业务模式,以及其他国别因素方面存在的差异。对这些差异化

因素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理解DLT技术所能解决的问题,以及所能带来的效率改进。

4. 识别可能受到影响的市场参与者

识别哪些市场参与者和用户将受到DLT技术应用的影响,有助于分析其对于金融体系效率和安全的潜在影响,比如,DLT系统对于某些市场参与者所产生的效益,可能对另一部分市场主体形成风险。市

场参与者的范围主要包括金融市场基础设施、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客户以及相关监管机构。此外,由于金融市场呈现出全球化特征,受到影响的市场参与者可能所处不同国家或地区。

(二)DLT技术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

市场主体需对可能影响DLT系统发展和应用的各类因素进行分析。部分DLT系统仅涉及单一或小范围主体,而另一些系统则需大规模普及,即需达到系统参与者数量的临界容量(critical mass),才能

充分发挥潜在优势。此外,技术应用可能还需对市场进行基础性和结构性调整,比如市场实践和惯例方面的调整。环境、技术和商业因素将对DLT系统的应用产生影响:

1. 环境因素:包括机构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市场规模、结构和实践,监管和法律条件,以及产业协调与合作水平等因素;

2. 技术因素:包括技术成熟度,与现有系统和业务流程的互联互通性等因素;

3. 商业因素:通过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等方式,能够带来更高投资回报的DLT系统,更有可能为机构和市场所采用。

二、对于效率的潜在影响

业界普遍认为,DLT技术有望进一步提高金融市场运行效率。效率本身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一方面应考虑DLT系统方案自身的设计、功能和资源需求,另一方面,资产转移的速度和成本,以及DLT系

统是否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也是评估其应用效率的标准。对交易速度和成本的影响,可从交易对账、信用和流动性管理,以及自动化所带来的效益优势等维度来考量。 

(一)交易处理速度

DLT系统有望减少不同参与者在信息共享环节中的摩擦,简化现有交易处理流程,从而进一步提高交易结算速度。DLT系统提高的交易处理速度,一般是针对产业链整体而言,而在某一基础设施内部,

反而可能导致结算延迟,比如,与RTGS系统相比,DLT系统中的交易验证和共识机制,比中心化组织采用的流程更为复杂,因此交易结算可能需花费更长时间才能完成。

核心问题:

从交易处理速度角度,DLT系统将对现有支付、清结算流程产生何种影响?这些影响与现有流程相比,效率如何?

(二)交易处理成本

需在维护和更新分布式账本的总体成本,与目前市场实践和其他替代性解决方案的成本之间进行比较。为降低产业链特定环节的成本,行业主体正在探索各类DLT方案的应用。除此之外,还需考虑DLT

方案对整体市场和社会成本所带来的影响。另外,DLT系统还可能导致市场参与者在成本分摊上的变化,比如,在传统系统运营模式中,一个机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直接承担维护成本,再向系统参

与者收取费用;而在允许参与者共同维护和更新账本的DLT系统中,账本维护的责任由参与者共同承担,为保证系统正常运转,负责运行特定节点的系统参与者的直接成本可能会提高。

核心问题:

与现有流程相比,采用DLT系统是否能够降低总体成本? 这些成本如何在参与者之间进行重新分配?

在分布式环境中,DLT系统的运行可能产生哪些社会成本?

(三)对账速度和透明度

对账是确保交易内部记录在不同主体之间相互匹配的重要机制。由于涉及在不同主体的账本之间对账,且需以不同格式进行信息存储,传统对账流程一般需投入大量时间和人工劳动。通过DLT技术的应

用,实现以统一格式在交易主体之间共享信息,从而减少数据差异,提高对账速度,减少繁重的后台业务操作。经过对账后的数据,可以全部或部分共享给其他市场参与者,以进一步提高市场透明度

;或向相关监管部门共享数据,以高效履行监管报送义务。虽然有助于提高对账速度,降低对账成本,但信息和数据的共享仍应在数据和隐私保护之间进行权衡。

核心问题:

DLT系统对市场参与者的对账流程将产生何种影响?

哪些交易信息可以面向其他市场参与者及相关监管部门开放?这些主体通过何种方式获取这些交易信息?

(四)信用和流动性管理成本

交易处理速度的提升,加之对账工作量的减少,可能在特定市场中带来实时或准实时交易笔数的增长,对与支付、清结算活动相关的信用和流动性需求产生影响。在RTGS系统中,实时或准实时交易能

够降低流动性风险,但相应会对流动性提出更高的要求。与目前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情况类似,交易速度的加快使市场参与者收到资金和证券的时间缩短,流动性释放速度相应得以提高。然而,并非

所有DLT系统都必然引入实时或准实时交易模式。对于能够实现实时或准实时功能的DLT系统,需进一步分析其对流动性和信用管理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取决于DLT系统的具体设计方式及其可能带来

的市场行为变化。

核心问题:

DLT系统对于市场参与者,支付、清结算体系以及金融市场将产生哪些信用和流动性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与现有模式相比,效率如何?

(五)自动化合同工具的效率优势

DLT技术的一个核心特征是可编程性,实现特定功能的自动执行。智能合约等自动化合同工具的应用,有利于特定合同条款的履行,比如,在贷款合同中使用智能合约,在到期日条件满足时,自动完成

本金和利息支付。通过减少交易过程中的人为干预因素,合同条款的自动执行有助于提高效率,减少人为错误发生的几率。自动化合同工具及其他增值功能,可以显著简化后台业务操作和交易记录管

理流程。但与此同时,自动执行的应用程序可能为金融生态体系带来新的挑战和风险,比如,自动化合同工具自身无法防范恶意或错误代码,如果出现此类代码执行,则无法确保账本数据的完整性,

产生严重后果。此外,合同和代码的同步自动执行,还可能导致金融体系中出现不利和无法预测的行为模式。同样,合同和代码之间存在相互依存关系,可能为风险的传播和扩散提供渠道。

核心问题:

在包含自动化合同工具的DLT系统中,哪些要素可以自动执行,以何种方式执行?

DLT系统如何防范恶意、错误代码的出现?

DLT系统可通过哪些程序或机制来防范、监测和快速处理恶意、错误代码的执行?

三、对于安全性的潜在影响

对系统可能带来的实质性风险进行识别、监测和管理,是各类支付、清算与结算系统方案的一项核心公共政策目标。技术和系统设计可以让一种系统方案逐步健全,但同样可能成为风险来源。此外,在压力情景中,系统可能成为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的传导渠道,带来金融传染效应。

(一)操作和安全风险

DLT系统具备提高支付、清结算业务安全性的潜力,同时也可能产生新的风险。DLT系统对于安全性的最终影响,需在技术和相关流程变化的优劣势之间进行权衡。

弹性和可靠性。推动DLT应用的核心因素之一是其能够强化系统弹性和可靠性。DLT系统设计的分布式特征,以及多个同步账本和多个处理节点的结构,有望降低单点故障(single point-of-failure)风险。如果系统中的某个账本或某个节点出现故障或损坏,仍可通过其他节点保障交易的正常处理。鉴于防范网络攻击的重要性,监管部门尤为关注操作弹性和可靠性的提升。但同时,系统中节点数量的增加,也为攻击者提供了额外的入口,从而对账本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构成威胁。

安全性。DLT系统的安全性对于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健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公钥等加密工具在确保现有系统安全运行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并对DLT系统的发展和应用至关重要。虽然目前的加密工具的有效性已得到检验,并得以广泛应用,但技术的不断进步可能会削弱现有加密工具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治理结构偏薄弱的DLT系统中,系统参与者可能无法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出现的安全威胁作出反应,因此这类系统的安全性尤为受到关注。将DLT系统整合进现有基础设施,或是从现有系统迁移至DLT系统的过程中,还可能出现技术以外的安全漏洞,产生较大的操作影响。因此,除加密工具的应用之外,DLT系统可能还需采取分层安全措施,并利用其他安全工具,确保系统稳健运行。

系统运行能力和可扩展性。支付、清结算系统一般需应对交易笔数的剧烈波动,因此系统需具备可扩展性。系统运行能力有两个主要组成部分,一是日常交易的处理能力;二是交易峰值时期的处理能力,包括在市场压力或波动时期的处理能力。如果DLT系统无法满足这两方面要求,将对支付、清结算活动的安全性产生负面影响。DLT系统的可扩展性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包括账本中保存的数据类型、使用的共识机制以及系统的中心化程度等。

核心问题:

DLT系统的核心操作风险包括哪些?特别是可能对系统弹性、可靠性、安全性、运行能力和可扩展性产生影响的风险?DLT系统如何管理这些风险?

在DLT系统中,操作风险及其管理方式与传统系统有何不同?

除了加密工具之外,DLT系统如何采取分层安全措施保障系统运行?

(二)结算问题

DLT系统的优势之一是能够缩短交易处理周期。除了对支付、清结算效率产生影响之外,DLT系统还可能对安全性带来影响。在安全性方面,应对结算的核心要素进行分析,包括最终结算资产,如何在操作层面进行结算,以及如何实现法定结算最终性的要求。

结算资产。有的DLT系统仅涉及对账本中的资产余额进行记录和更新,即通过借记、贷记方式记录头寸变动情况;有的DLT系统涉及账本中数字资产的转移,即记录仅存在于账本中的特定数字资产的所有权转移情况;而另一些DLT系统则涉及账本外的实物资产转移,在账本中记录以电子化方式体现的实物资产的变动情况。

结算操作。在部分DLT系统中,通过账本更新和同步所有权变化需花费一些时间,比如,更新数据可能不代表进行结算,因为在同步账本中跨节点实现共识仍需要时间。在采用POW共识机制的DLT系统中,结算是概率性的,即账本中交易确认的次数越多,撤销的可能性越低。如果涉及两种资产的相互交割,比如证券与资金的同步交收,两个币种的相互兑换,结算操作则更为复杂。许多涉及价值交换的DLT系统,一般需要另一个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参与。

法定结算最终性。结算最终性是一个法定时点,在这个时点,资产或金融工具的转移,或是义务的履行是无条件且不可撤销的,并且不受参与者破产或丧失偿债能力的影响。在传统系统中,结算最终性发生在一个明确清晰的时点,以完善的法律基础为支撑。但对于DLT系统而言,结算最终性可能并不明确,在依靠共识算法实现结算最终性的DLT系统中,可能并不具备唯一的结算最终性时点。此外,现行的法律框架也无法为DLT系统中的结算最终性提供明确依据。

核心问题:

账本中应记录哪些资产所有权变动情况?

DLT系统中所反映的资产或记录的法律性质是什么?

如何在账本中完成结算?由谁进行?与传统系统有何不同?

现行法律框架如何规定DLT系统中的结算最终性?

在涉及价值交换的结算中,如何实现券款对付(DvP)等涉及两种资产之间的相互交收?如果两种资产在不同账本之中,或一种在DLT系统中,另一种在传统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中,如何进行结算?

(三)法律风险

完善、明确、透明和可执行的法律基础是支付、清结算系统运行的核心要素。如果存在法律适用上的模糊性,或缺乏法律基础的确定性,DLT系统将会增加法律风险。由于DLT技术在支付、清结算业务中的应用仍是新生事物,因此其法律依据与传统系统相比可能并不完善,比如如何确定管辖和适用法律。另一方面,DLT也可用于帮助降低特定法律风险,比如,在具有法律约束力协议中,自动执行某些条款(如自动支付利息),可以降低合同主体不履约的风险。

系统的法律基础由法律框架构成,法律框架既包括规范财产、合同和责任的一般性法律法规,也包括系统自身的规则、程序和协议。专有权、结算最终性等法律问题,应当由系统方案明确规定,为系统参与者所理解,并以现行法律法规所支持。目前,DLT系统中涉及资产所有权、资产转移、主体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基础仍缺乏明确性。一般而言,系统方案可通过标准化规则或协议,对权利、义务和流程进行界定和规范。在这种情况下,应重点考虑这些法律安排是否具备健全性和可执行性。而跨境交易模式中的法律问题更为复杂,支撑业务开展的法律法规需得到多个司法管辖区的承认或采纳。

核心问题:

DLT系统是否具备完善、健全和可执行的法律基础?特别是在多个司法管辖区运行的DLT系统?

如何确定和处理潜在的法律冲突?

DLT系统参与者的权利和义务包括哪些?以何种方式进行规定?争议解决机制是什么?

(四)治理问题

治理结构存在两面性,比如,通过改进决策流程,或纳入更广泛的系统参与者,可以提高DLT系统的安全性。而如果治理结构过于复杂,则会降低风险事件的相应速度,从而削弱系统安全性。在涉及信息共享和账本维护的DLT系统中,需慎重设计其治理结构。部分开放型DLT系统出现的风险事件,进一步凸显了治理结构及决策执行的重要性。

核心问题:

DLT系统采用哪种治理结构?是否具备健全的决策、风险管理、紧急事件响应措施,以及是否具备稳健的监督机制?

DLT系统是否涉及跨主体的信息共享和账本维护?这些主体和利益相关方(包括直接和间接参与者)是否明确?系统的治理结构如何界定主体各自的责任?

DLT系统是否具备清晰的决策机制? 如何就系统变化形成一致意见?

(五)数据管理和保护

DLT系统记录、维护和共享数据的方式,将影响支付、清结算业务的安全性。数据的结构化是对任何数据存储系统的基本要求之一,而数据的维护应当使任何合法主体都可以验证相关历史记录,即数据应具备可追溯性。数据不丢失、不受破坏或篡改是数据可追溯性的基本要求。数据完整性对于DLT系统的安全性至关重要。此外,数据的可追溯性也是KYC、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合规的核心要求之一。但同时,应当在数据的可追溯性与隐私权、特定信息保密需求之间进行权衡。

根据系统的具体设计,可能需要建立不同水平的数据隐私保护机制。有的DLT系统允许所有节点获得账本副本,允许节点读取全部历史交易记录。但在金融行业中,DLT系统参与者本身可能并不希望,或不被允许提供完整数据。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对信息的获取施加一定限制,比如,通过对数据进行加密,节点即便可以获得完整的账本副本,但也仅能读取许可范围内的账本信息。而在某些情况下,节点只能保存与之相关的数据。无论隐私保护水平如何设计,都应建立适当的控制措施,在允许节点就账本状态和交易有效性达成一致的同时,对数据访问进行必要限制。

DLT系统的另一个优势是账本中数据的不可篡改性,即数据一旦记录在账本中,系统参与者不可单方面对其进行修改。由于涉及数据完整性要求,不可篡改的属性是DLT系统安全的重要保障。尽管存在对数据不可篡改的需求,但在特定条件下,仍需对某些数据进行修改,比如发生记录错误、欺诈等事件时。应允许在账本中进行交易数据的更正或撤销,包括通过创建新的交易记录等方式。在代码自动执行的场景中,数据不可篡改性的问题应得到充分重视,以快速更正代码错误等。因此,DLT系统需建立治理和操作程序,以解决例外事件中的交易处理问题。

核心问题:

DLT系统如何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包括数据的可追溯性?

DLT系统中的数据是否不可篡改? 如果是,当数据或交易处理环节发生错误时,如何处置?

DLT系统如何解决数据隐私和保密问题?

四、对金融市场的广泛影响

随着DLT系统的发展并逐渐步入生产阶段,它们还可能对金融市场整体产生广泛影响。金融体系存在各类相互连接,比如,金融机构可能是多个支付系统和其他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参与者;证券结算一般需多个系统的支持,通过支付系统进行资金转移,通过证券结算系统进行证券交割。另外,金融机构、支付系统和其他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可能分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

(一)互联互通和标准化问题

目前,金融行业主体正在对多种DLT系统进行测试,未来可能还将出现更多提供不同、相似或补充功能的DLT系统。因此,技术层面的一个挑战是如何在不同的DLT系统之间,以及在DLT系统和传统系统之间实现通信和连接,以确保各类金融交易的顺利进行。通过建立底层连接,降低应用和整合成本,互联互通标准的发展有助于实现系统之间的通信和连接。标准化建设领域的成果将推动DLT系统的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和普及,实现网络规模效益。

核心问题:

DLT方案中考虑或已经采用了哪些系统、平台、层或其组合? 

DLT系统应考虑或已经使用了哪些协议?

协议代码是开源的还是专有的?在与其他系统进行交互时,专有代码是否具备灵活性?

(二)金融市场架构

DLT系统可能对金融市场整体架构产生影响。有的DLT系统更多作为现有系统的渐进式升级,并不会对现有业务模式带来显著变化。而有的开放型DLT系统,通过取代某些机构或功能,可能导致金融市场去中介化发展(脱媒化),这种业务模式上的变化可能影响目前金融市场的竞争格局,从而带来市场架构的调整。同时,DLT系统还可能引入新型、非银行市场参与者,这类市场主体目前仍未完全涵盖在监管框架内。

核心问题:

DLT系统将对现有金融中介机构的作用带来何种变化?是否会引入新的市场参与者?

DLT系统将对目前的金融业务和监管模式带来何种变化?

(三)更广泛的金融市场风险

DLT系统可能对金融市场风险产生影响。在相互连接的金融体系中,DLT技术的优势是可以实现跨机构的数据共享,以进一步提升市场透明度,提高跨系统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但与此同时,DLT技术也可能带来一定负面影响,比如,在未来可能出现的自动化合同工具组合应用的情况下,宏观经济条件可能在多个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中触发追加保证金通知,由此带来金融体系中的流动性需求提高,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事件。因此,应进一步分析自动化工具在金融体系中的相互关联性,并评估是否需采取补充性保护措施,防范金融风险传导。

核心问题:

在目前的发展和应用阶段,DLT系统是否会带来更广泛的金融市场风险?未来还可能带来哪些风险?

DLT系统与其他系统(包括不同DLT系统之间)之间可能存在哪些相互连接?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相关阅读

为您推荐

移动平均线
股票知识
MACD
老丁说股
热点题材
KDJ指标
读懂上市公司
成交量
股票技术指标
股票大盘
分时图
股市名家
概念股
缠中说禅
强势股
波段操作
股票盘口
短线炒股
股票趋势
涨停板
股票投资
长线炒股
股票问答
股票术语
财务分析
炒股软件
上证早知道
经济学术语
期货
股票黑马
股票震荡市场
理财
炒股知识
散户炒股
外汇
炒股战术
港股
基金
黄金




































































































































































































































































































































































































































































































































































































































相关栏目推荐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股票问答
股票术语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6-2024 零点财经保留所有权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友链,商务链接,投稿,广告请联系qq:253161086

零点财经保留所有权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