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国有部门利润率下降的原因是众多和复杂的,我们的要旨,正是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入手,利用统计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剔除次要的和不相关的因素,构建分析国有部门利润率变动主要成因的计量模型,以便为今后进一步研究中国国有工业经济的改革提供更为有益的信息。同时,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来自工业,考察国有工业部门的利润率变动状况也有利于我们分析中国的宏观经济增长。
国有工业亏损变动模式应该作为利润率恶化的主要原因
20世纪90年代国有工业部门赢利能力的结构性变化是利润率进一步下降的主要原因,而亏损的恶化便是赢利能力在这一时期出现结构性变动的集中反映。
中国国有工业在经历了80年代的数量扩张之后,到80年代末开始走向成熟,市场结构和产业组织的变迁越来越青睐具有规模效应的企业,使中国工业在89年以后开始转向集约模式,产业集中率提高,市场结构的改变导致了亏损企业的比重在89年以后持续上升。1996年,大约有40%的国有企业报告为亏损,国有亏损企业的亏损额已从1980年的34.3亿元增长到1996年的790亿元。
改革以来国有部门亏损额的变动模式主要可以由国有亏损企业的亏损面来解释,而在同一时期,国有部门按亏损额与工业净产值之比计算的亏损程度并不特别显著。所以可以将国有亏损企业比重的变动轨迹作为衡量部门盈利能力结构性变化的重要信息,作为解释利润率变化的宏观效益性指标。
非国有企业的竞争使得利润率趋同
竞争侵蚀利润假说所专注的是中国工业企业的发展过程,主要认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迄今的主要内容是鼓励市场竞争,这种竞争强化严重侵蚀了工业利润,在整体层面如此,在非国有企业最为活跃的行业更加如此。这就意味着国有企业的存在与工业利润率的下降基本无关,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一定程度上成功地使国有企业对市场竞争作出反应,从而否认了国有企业无效论。卢荻等人用非国有企业进入的比重来衡量竞争的程度,证实非国有企业进入程度较高的行业,利润率确实偏向较低。但如前面所说,竞争只是较好地说明了80年代利润率下降的原因,80年代和90年代竞争对利润率的影响应该是不同的。
产业组织理论的“进入一竞争”范式对此作了解释,由于企业的过度进入,中国工业企业的集中度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特别是,集中度在快速增长的工业部门下降得尤其严重。当主导企业面临边界企业的进入和竞争时,主导企业的需求曲线会变得更加平坦,从而边际利润会显著下降。
其实,竞争对利润率的影响具有正反两方面的效应。竞争虽然导致利润率下降,但也应该是一个资源配置效率(TFP)不断增进的过程,这又似乎应该增进国有部门的资本收益率。中国国有部门的TFP在80年代确实是不断增进的,但好景不长,88年开始国有部门的TFP的增长率下降(92―93年除外),且变动幅度比80年代剧烈(大琢启二郎等2000)。由此可见,在竞争侵蚀利润假说背后一定隐含着其他的信息,或者说,仅仅用竞争假说来说明整个改革后时期中国国有工业部门的财务业绩为什么持续恶化是不准确的,应该结合其他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来综合分析。
谈及互联网思维,纳西姆・塔勒布的著作《黑天鹅》中的故事:
假设你是一只火鸡,被农夫养在美国的农场。在过去的120天里,你都很幸福,因为农夫每天都给你吃的。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幸福指数直线上升,是线性发展的。
绝大多数人都会像这只火鸡一样,站在过去看现在,站在现在预测未来。作为一只火鸡,你认为这种幸福会永远地延续下去。但很不幸,明天就是复活节了,火鸡的幸福指数戛然而止,因为火鸡不知道要过复活节,复活节人们要烤火鸡吃。
不能打破传统思维,谁都有可能成为这只“火鸡”。
对于寿险产品的内涵价值与利润率问题,张科认为“一切以利润率为核心的业务模式都会死掉,因为把利润率放在首位,意味着业务首先考虑是公司的利益,其次是渠道的利益,最后才是客户的利益。”
“而在互联网时代,忽略客户利益最终都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