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曾说: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在我看来,复利是投资世界里的核武器,做投资的人如果不懂复利。就像做厨师的不会掌握火候,士兵上了战场却不带武器一样不可思议。既然说是核武器,起码有两个意思:
第一,它像核弹一样威力巨大,对投资绩效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第二,它也像核弹一样虽原理简单,但真正拥有它却远没那么容易。
先说说威力。复利其实就是所谓的“利滚利”,即本金获得了一个期间的收益后,连本带利继续作为下一期的本金投入,不断循环下去。其计算公式是:终值二本金×(1+收益率)²投资时间。通过这个等式,我们可以知道决定一笔投资的复合收益率(即复利)的关键要素有3个:
(1)初始投入的本金有多少?
(2)能够获得多高的收益率?
(3)能够持续多长的获利时间?
显然如果投入的本金足够多,获得的收益率又很高,且能够持续很长的时间,肯定能产生最佳的复利收益。但在现实投资中,很少有完全满足3个条件的情况。大多数投资者初期的本金都不会太大,而高收益率与长时间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体—收益率越高就越难保持,那些动辄年100%收益率的“股神”们往往用不了几年就销声匿迹了,而创造出世界投资奇迹的巴菲特累计40年的复合收益率也不过22%左右。我们来看一个复利投资回报预算表(以投入1元本金计算)
图1复利投资回报预算表
由此可知,年收益率对于最终收益所造成的差距,会随着时间的拉长而急剧拉大。即使短期的收益率再高,如果是不可持续的,那么对于财富的最终贡献也不会很大。何况。超高的短期收益率往往具有巨大的运气成分和极高的潜在风险。所以,确保收益的可持续性非常关键。但在让投资收益可持续的同时,必要的收益率也是不可或缺的。5%的收益即使是放30年也不过是4.3倍的增长,完全跑输通货膨胀。而30%的年收益率即使只用10年已经可以造就13倍的收益。如果以30年的周期来看,不同人对于复利的运用结果的差异,已经足以形成巨大的财富鸿沟。
这样来看似乎只要坚持下去。收获良好的回报甚至是财务自由并不困难?其实恰恰相反。长期良好复利的获得其实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任务。这主要是因为复利的原理决定了,在漫长的投资生涯中,一旦出现大幅的亏损,就会对最终的收益造成破坏性的影响。假设一个人10年获得了10倍的优秀回报但在第11年一个不慎遭遇了80%的亏损,那么他的回报一下就从10倍下降到了2倍,年复合收益率从25.89%骤降到7.1%。再想回到原来的收益状况,几乎是要从头再来一遍了—有人可能认为这么剧烈的亏损很难出现。事实上在现实的投资中,我们就经常看到类似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就如上例几年取得了极高回报,但这个极高的回报往往是在股市低点时期投入的本金太少,而到了收益高峰的时候信心满满一股脑投进去一大笔钱。这样,假设原来本金10万元获得了3倍回报,绝对收益是30万元。此时开始看好市场继续投入本金50万元,总金额达到了80万元。这时遇到熊市降临,只需要损失40%,绝时收益就会从30万元变为亏损2万元(30万元—32万元),一下就被打回原形。
另一种情况是开局就很差。本金从10万元亏损到5万元只需要被套50%,但要想涨回本金就需要增长100%,如果一下亏180%,就需要500%的涨幅才刚刚回到原值。当初始本金就严重亏损时,好不容易才等来一个能增长数倍的牛市,却发现只是用来解套了。
所以复利用严谨的数学法则告诉我们:抑制亏损,是投资取得成功的第一要务!李白曾在《将进酒》中赋诗云:“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诗人对人生几何。命运无常所发的感慨和浪漫主义演绎,但对于身处投资世界的人来说。冷酷的复利法则已经证明了,当真的千金散尽时,再复来实在是势比登天。而且用复利很容易就可以揭穿一些投资骗局。比如流行的“抓涨停板”技巧,如果这一技巧确实是可行的。那么假设初始本金只有1万元,每周只抓住一次涨停板,那么3年后能赚到多少钱呢?答案是:91.2亿元。可惜,在财富榜里我们却找不到一个这种神奇技巧的代表。
让我们再看看巴菲特的实例。如果我们把股神的业绩清单仔细看一下,就会发现一个惊人的结果:自1957年正式开始专业投资至今的50多年里,只有1年的业绩增长是超过50%的(1976年59.3%)。仅仅靠这么“平淡”的业绩居然可以聚集如此巨大时富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与这个“平淡”相对应的是另一个惊人的数字,那就是在50多年的投资生涯中巴菲特只有2个年份的业绩是负增长的(分别是2001年﹣6.2%和2008年的﹣9.6%),其余的年份其业绩大都维持在稳健的增长状态。可见,超长的时间加上抑制亏损,即便是看似平庸的复合增长率也将创造出惊人的时富。
但仅仅抑制亏损只是拥有复利的第一步,更重要的还是创造收益—毕竟,什么都不做就可以不亏损,但要取得收益你却必须做些什么。虽然持续三四十年的超长时间周期确实能取得复利奇迹。但坦率地讲,我认为绝大多数人是不可能像巴菲特那样跨越如此长的投资周期的。这种超长期内要面对的市场周期性循环起码在5个以上,遭遇的各种复杂情况数不胜数,除极少数大师级人物外实在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因此我个人更倾向于瞄准20年左右的区间做投资的总体打算。因为30岁之前大多数人既缺乏少投资的本金,也缺乏对复杂商业行为的积累和认识能力,因此如果以30岁作为投资的一个起点,那么持续20年就是50岁。当然那不一定是投资的终点站,但确实时间越长要想保持好的投资收益就越艰难了。所以无须现在争论20年还是40年更合适.能坚持到20年后的人自己会做出决定的。
我下面要讲的恐怕会是容易引起争议的内容,不过与“终身追求获得稳健的回报”这类很安全的话相比。我更希望这些实话对初涉股市的朋友有真正的启发。从前面的测算表来看来,0—20年内要想获得较高的回报,20%一30%的年收益率水平是必需的。那么这一水平是否现实呢?
从1990年中国股市设立的100点算起,截至2013年上半年熊市中的2000点,23年的上证指数的复合收益率是13.9%。可见,如果仅仅是投资于上证指数,从开市到今天是无法获得这样高的收益率的,虽然获得了20倍的总回报。但考虑到通货膨胀率,这一结果还不足以获得足够的财务自由。何况,从世界主要股市指数的统计情况来看,扣除通货膨胀后的长期收益率也就在6%一7%。如果按照这样一种收益水平,那么在股市中似乎不可能存在获得巨大财富的成功者。
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我看到确实有不少的投资者通过股市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那么秘密在哪里呢?就在于股市中的收益具有突出的“不均匀性”,牛市和熊市的转换往往导致收益率阶段性的巨大波动,仔细观察这一些成功的投资者.其几乎都有一个“暴利积累”的阶段—取得过在短短几年内获得十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回报的经历。而这种暴利几乎都指向同一个原因:在市场低迷期间重仓集中持有优质个股,之后迎来牛市业绩与估值的向上双击。在这种情景下,几年间就获得极高的回报并非神话。而这一优秀的开局,将能够成功带来足够大的本金基数。这就使得在之后的长期投资中,即使年复合收益率回到一个平淡的水准,但只要不遭受巨大的损失,最终的结果已经足够实现预期的财务目标了。
所以综合来看,我觉得有几点是特别值得正在进行长期财务规划的年轻投资者思考的:
第一:在基数非常小的时候,投资并不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因为即使获得很大的短期收益,依然不足以实现钱生钱的规模。这个阶段一边努力学习投资的相关知识,一边打理好主业实现可投资资本的持续积累,可能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当具备初步的投资资本后。
选择在熊市低迷期间入市,重仓并且较为集中的持有优质的企业是一个决定性的举措。在市场极度低迷阶段,善于挑选到优秀的股票并且敢于重仓持有,是完成资本的一次原始积累的基本条件,这一阶段要避免熊市严重亏损,同时把握好牛市带来资产收益高弹性的机会。
第三,当通过一次基利的获利完成原始积累后,资本规模已经初步获得财务自由。
这之后长期的挑战在于实现稳健的增长,最重要的是杜绝任何剧烈损失的可能。只要能够维持较长时间的持续收益,即使年复合收益率很平淡,也足以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最终结果。这一阶段最重要的目标就是:熊市严格规避亏损,牛市不追求奚利。
所以对于已经具备了一定投资素养和投资资本的人来说,遇到一个可以大举入市扫货的熊市,是一个非常幸运的开局。当然。由于第二阶段期望投资具有较高的收益弹性,其必然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对于风险与机会的关系我们后面会详细展开讨论。但这一过程对于实现较好的最终收益可能是必需的,不能期望在20年的投资生涯中能够每年都获得均匀的20%的收益率。这可以说是“暴利思维”但却不是“一夜暴富”即使这种原始积累的所谓“快”也是以数年为单位的,它的快只是相对于几十年均匀回报而言的。
复利原理中“避免亏损”和“可持续性”的特征,决定了我们必须“有所不为”,要规避一切可能带来重大亏损和不可持续的投资行为。但获得较好财务回报需要一定的“收益率”这个特征,也注定我们必须“有所必为”要善于把握住证券市场周期性波动放大收益弹性的特点。善于审时度势的在现金和股票资产之间进行比重的转换。
当然,我还必须再次强调一点,股市提供的是资产增值的可能性,但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定投指数基金可能是最好的办法。如果确实期望通过股市获得超额收益甚至走向财务自由,那么你所选择的不仅仅是一个财富的可能性,也是一条既充满乐趣又困难重重的永不停止的自我提升之路。
财富是个结果,它将取决于不同的态度、天赋、学识、品性和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