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一再强调:M2增速要与名义GDP增速相匹配,即M2增速≈GDP增速+CPI。我不认同这样的提法。因为它意味着:央行货币政策处于被动地位,失去通过调节M2增速拉动需求、拉动经济的积极作用。但是,除非发生另外一种情况:央行扭转M2的期限结构,大力增加长期基础货币供给,推动中国金融长期化;同时,相应减少短期货币供给。
如果真正做到我们一直期许的、通过基础货币“收短放长”以实现中国金融基本结构的重大转变,那对中国股市、对中国制造业、对科技进步——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都将是巨大福音。同时,包括资本市场投资者在内的所有中国经济工作者,都应该重新认知M2增速变化,即M2增速降低,将不再意味着货币紧缩。
刚刚公布的金融数据显示,中国M2总量已达230万亿元,这个数字接近中国GDP的2.3倍。当然,这样的情况有其客观原因。比如,中国经济过去40年走向市场化,生产领域的巨额资产、尤其是计划经济年代根本没有计算于成本的土地资产基本都被市场化了、货币化了。在资产货币化过程中,客观要求货币相应增长,而这个货币增长,基本与GDP无关。再有就是,中国金融以间接金融为主,银行信贷规格过大,从而过多地创造货币,也是M2增长重要动力,这与直接金融不会大量创造货币形成鲜明对比。
尽管如此,当下的M2总量还是显得过大。为什么?其实其中还有一个过去人们都未足够重视的问题:单一利率调节背景下的金融短期化。必须看到,在央行基础货币供给基本不变的情况下,M2增长主要依赖货币乘数提高去驱动。但是,货币乘数越高,金融流转速度越快;金融流转速度越快,金融流转周期越短;金融流转周期越短,金融短期化越严重。
相反,如果中央银行开始着力扭转中国金融短期化趋势,引导中国金融走向长期化、资本化,那M2可能出现相反变化趋势,即M2增速和总量“因长而低”。这就意味着:如果央行着力于中国金融的长期化、资本化,那中国M2增速可能低于过去,但这并不意味着货币紧缩。因为,长期资本的增加会导致短期货币需求几何级数地降低。
那中国央行是否在扭转金融结构?现在动作还小,但迹象已经流露。比如,最近央行降准,许多市场人士感到突然。而央行给出的解释是:此次降准的目的是优化金融机构的资金结构,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央行说:此次降准是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后的常规操作,释放的一部分资金将被金融机构用于归还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还有一部分资金被金融机构用于弥补7月中下旬税期高峰带来的流动性缺口,增加金融机构的长期资金占比,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仍将保持基本稳定。
可见,增加金融机构长期资金占比,优化金融机构的资金结构,至少已经被列入中国央行的政策考量。另外,央行最近也在强调货币政策的“跨周期设计”,而中央政治局会议也提出宏观经济政策的所谓“跨周期调节”的问题。很显然,调控跨周期,意味着货币政策目标也该跨周期,使用的工具也该跨周期。所以,未来货币政策调节,势必需要更多使用长期工具,而这一点恰恰是中国经济、资本市场的热切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