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资本界,巴菲特的投资之道同样备受追捧,在A股市场,更不乏践行巴菲特投资理念的投资者,但真正成功的又有几人?
至今为止,那些被认为是中国“复制巴菲特”比较成功的投资人,与巴菲特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不仅没有一位投资人的长期年化收益率达到20%,而且最人问撤率也是高得吓人,还常常连续数年遭遇亏损。这些“已经比较成功”的人尚且如此,其他的效仿者更是不必多言。
价值投资不适合A股市场?
有人认为,A股投资高手的表现之所以不好,完全是因为他们恰好遇上了7年大熊市。这样的解释无疑是有些牵强的。巴菲特一生之中同样也经历过数次大熊市,不仅四平八稳地获得了高达20%的年化收益率,而且从未出现过10%以上的亏损或回撒,更不会连续数年持续落后于市场。
如此大的反差,原因究竟何在:到底是巴菲特的投资策略不适合中国股市,还是因为我们自己本来就学借了?一.种目前流传颇广的观点认为:由于政策和市场等因素的差异,巴菲特式的价值投资可能并不适用于A股市场。从理论上来说,这个解释似乎还比较合理。因为纵观中国A股二十多年来的市场表现,基本上呈现为“牛短熊长”的大周期格局,且市场的整体波动率也明显高于欧美等成熟资本市场。这些特征使得投资者很难把握市场的运行节奏,极易导致“高买低卖”,从而出现亏损。对长期投资者面言,如果不幸在高位买入,其后果可想而知。而从过往的业绩来看,面对以散户为主、投机性强、波动率大的中国A股,巴菲特主张的价值投资似乎也并未给国内投资者带来理想的投资回报。
不过这些理由并不充分,它们最终都不能直接证明“巴菲特的价值投资不适合中国A股”。因为如果仅凭没有人能在A股市场上“复制”巴菲特的成功,就断言价值投资不适合中国:那么你又如何解释,为何欧美等成熟的资本市场同样也没能“孵化”出第二个巴菲特。很显然,市场环境并非是导致价值投资“水土不服”的“罪魁祸首”。对于这一一点,巴菲特先生也持有相同的观点。2015年5月2日,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东大会上,有来自于中国的投资者问巴菲特:“价值投资是否只针对发达市场?是否适用于过去十几个月上涨了两倍的中国A股市场?”巴菲特回答道:“价值投资适用于各国。在中国,印度,德国,都是可以运用价值投资理念的。”
不求甚解的投资者
既然价值投资没有国家和市场的局限性,为何A股却出不了“巴菲特”呢?实际上,问题的根源恰恰在于投资者本身。原因之一就是许多投资者并没有真正弄懂巴菲特的交易策略,而只是喜欢打着“价值投资”的旗号,遭遇挫折自然在所难免。例如,虽然巴菲特的那句“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的格言尽人皆知,却很少有人思考和理解其背后的内涵。毫无疑问,如果我们想要跟随巴菲特学习逆向投资,首先,应该懂得判断别人什么时候“贪婪",什么时候“恐惧”。当然,这个相对比较容易。一般来说,大多数人会在牛市中贪婪,在熊市中恐惧。其次,我们应该懂得如何将别人的贪婪(或恐惧)与自己的投资行为相关联。通俗一点说,就是别人的贪婪(或恐惧)达到何种程度,你会选择卖出(或买入)。
以我们热悉的A股为例,上证指数从2000点涨到4000点,大多数人在此时已经开始贪婪,你是否会因恐惧而卖出股票呢?
如果大盘指數继续上涨到5000点,大多数人在此时会更加贪婪,你是否会在此时因恐惧而退出市场呢?
如果大盘指数继续上涨到6000点,大多数人在此时可能已接近疯狂,你是否会在此时因恐惧而远离股市呢?
反之,当上证指数从6000多点跌至4000点,大多数人在此时已经开始恐惧,你是否会在此时因贪婪而买入股票呢?
如果大盘指数继续下跌到3000点,大多数人在此时则更加恐惧,你是否会在此时因更加贪婪而大量买入股票呢?
如果大盘指數继续下跌到2000点,大多数人在此时被度恐惧,你是否会在此时固极度贪婪而满仓股票呢?
显而易见,在市场上涨(或下跌)过程中,你会面临很多次卖出(或买入)的时机。到底哪一次才是最佳的,永远只有在事后才知道。也就是说,即使你明白“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的道理,你依然不清楚何时该买,又何时该卖。不仅如此,你反而极有可能在别人贪婪时卖得过早,或者在别人恐惧时买得过早。而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你就需要解决另一个问题——清楚自己能够承受多大的贪婪与恐惧。由于投资者的知识,经验、性格、资金量等因素都各不相同,因此每一个人对贪婪与恐惧的承受能力也不尽相同。
何为对贪婪与恐惧的承受能力?简单来说,就是投资者能在多大程度上保证自己做到“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举个例子,假设市场从2000点涨到了5000点,在别人贪婪的时候你理论上应该忍惧从面卖出股票。那么如果市场又由5000点继续上涨至0000点,则意味着你踏空了,你是否依然能“把持得住”?实际上,肯定会有不少人又会在市场上涨过程中再次买入,而这也就意味着你对贪婪丧失了承受能力。反之,如果市场从0000点跌至5000点,在别人恐惧的时候你理论上应该选择贪婪从而买入股票。但如果市场又由5000点继续下跌至2000点,则意味着你被套牢了,你是否依然能淡定如初?当你无法忍受市场下跌所带来的恐惧从而在套牢之后选择卖出,则意味着你对恐惧也丧失了承受能力。由此可见,“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不仅仅是说说那么简单。你必须先了解你自己对贪婪与恐惧的最大承受能力,因为有些贪婪和恐惧或许是你一生都无法承受的。最后,你应该懂得如何将理论化的语言落实在具体交易上。我们都知道巴菲特是投资界有名的“段子手”,很喜欢说一些通俗易懂的投资格言。这句“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的格言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对于具体交易而言却缺乏实质性的指导意义。你既无法依靠它确定准确的买卖时机,也无法依靠它确定最佳的买卖策略。在别人贪婪时我们应该恐惧,但在具体交易上我们应该按什么策略卖出呢?是应该一次卖出还是分批卖出?如果分批卖出,每次又该卖多少?反之,在别人恐惧时我们应该贪婪,但在具体交易上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如果这一系列的具体交易问题都不能很好地解决,仅凭一句话就想在股市上“赚大钱”,简直是痴人说梦。
而除了“不求甚解”,另一个主要“症结”就在于巴菲特的思思常常被我们误读,其中最大的一个误读就是长期投资。我们知道,巴菲特曾多次强调“如果你不愿意拥有一只股票十年,那就不要考虑拥有它十分钟”。这使得许多人固执地相信,坚持长期持股不动甚至是“死了都不卖”就能获得成功。甚至不少高位套牢的投资者也错误地以为,他们通过K期坚守等待回本解套其实就是在践行巴非特的长期投资策略。毫无疑问,这类观点和做法都是十分错误的。这些效仿者只看到了巴菲特投资模式的表面,却没有真正理解其策略的实质——这样的长期投资不仅完全误解了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也违背了巴菲特“绝不亏损”的基本原则。面由于未能参透巴菲特投资策略的玄机,一味地东施效颦、刻意模仿,只会让投资者失去自我,并使得复制的结果严重“失真”。所以,真正采取长期投资并能获得不菲投资回报的交易者少之又少,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