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心理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实验得到。
先组织两批人分别参加两组经典实验,这两批人是随意选择和分组的:
实验一,在A、B两个选项中做出选择:A.确定赢得1000元;B.先掷一枚硬币,正面朝上的话,将贏得2000元,反面朝上则一分钱也得不到。
实验二,在A、B两个选项中做出选择:A.确定亏损1000元;B.先掷一枚硬币,正面朝上的话,将亏损2000元,反面朝上则一分钱也不亏损。
这两个实验中,有一个选择结果是确定的,对于试验一来说,要是选择了A,那么必然、确定地获得1000元,而对于实验二,如果选择了A,那么必然、确定地损失1000元。还有一个选择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对于实验一,如果选择B,有可能获得2000元,也有可能获得0元钱。而对于实验二,如果选择B,有可能亏损2000元,当然也有可能亏损0元。当然,这个实验我们还可以根据以前学的知识将概率分布写出来。
实验的结果是很有意思的,读者在看结果之前不妨假设自己分别参加这两个实验,看看自己会如何选择?
实验结果是:在实验一中,多数人选择A,而在实验二中,多数人则会选择B,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本质区别就是:对于实验一,不管选择A还是B,要么能有收益,要么就没有收益,反正不会亏损,如果选择A的话,那么可以有一个确定收益,而如果选择B的话,可以有个机会能获得更大的收益,但是要冒毫无收益的风险。
而对于实验二,不管选择A还是B,总是不能获得收益的。要么就要亏损,要么就不会亏损,反正不会有收益,如果选择A的话,那么就要承受一个确定的亏损,而如果选择B的话,可以有个机会能够不亏损,但是要冒承受更大亏损的风险。
大量实验结果表明,多数人在实验一中选择A,说明在确定性赢利与不确定性赢利之间偏好确定性赢利的选项,而在实验二中却选择B,说明在确定性亏损与不确定性亏损之间偏好不确定性亏损。
类似的实验最早是由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大名鼎鼎的以色列心理学家卡尼曼和特沃斯基主持的,后来,不断有别的心理学家和行为金融学家重复完成与此类似的实验,均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
当然,还可以在此实验基础之上再进一步:加大确定性获益的初始值,我们会发现,初始值越大,那么上述表现越,明显。这两组实验揭示了人们风险偏好的规律,从这这点来看,可以发现人不一定是理性的,或者说人是有限理性的。
为什么这么说,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考虑:
一、如仅考虑收益,实验一中,选A的期望收益为1000元,选B的期望收益是2000x 1/2+0x 1/2= 1000元,两者是相等的。对于实验二,选A的期望亏损是1000元,而选B的期望亏损也为1000元,也是相等的。所以,如果从期望收益理论上来说,对于一个理性的人,无论是实验一,还是实验二,选A和选B都是没有区别的。
二、 当然,如果考虑到不同的人对于风险的偏好态度不同,有风险偏好、风险中性、风险厌恶三种(关于这几种风险态度,我们将另文说明)。但是不管如何风险偏好态度,都不应该出现上述实验结果。因为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当面对赢利或者亏损时候的偏好态度是不一样的。
所以说,本文开头叙述的实验说明了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决策时,是有限理性的:在面对确定性收益与不确定性收益时,宁愿选择确定性收益;在面对确定性亏损与不确定性亏损时,人们宁愿选择冒险。
在股市里的投资者也普遍具有这种非理性心理,投资者在决策上会出现一种常见的倾向,即卖出赢利的股票而留下亏损或套牢的股票,这种现象被称为“处置效应”假设投资者持有某两只股票,买价分别为10元和12.1元。
两只股票今日收盘价都为每股11元,明天两只股票有可能上涨,也有可能下跌,如果假设由于需要现金他必须于明天开盘之时卖出所持有两只股票中的一只。问:该投资者会卖出哪只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