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美国行为金融学家奥登(Odean)在研究了1000个个人投资者的交易记录后发现,投资者更可能卖出那只上涨的股票!这个结论和前面说的处置效应是吻合的。
对于上涨的股票,如果及时卖出,则属于确定性盈利,而如果继续持有,很有可能赢利就消失,这个时候投资者大多不会选择冒险。而对于亏损的股票,如果卖出,那么相当于承担一个确定性亏损,而如果继续持有,虽然还有可能下跌,但是也有可能收回亏损,甚至赢利,因而投资者此时更愿意选择冒险。
当然,对于股市里的处置效应,我认为不仅仅是由于投资者非理性的心理造成的,还有一部分是由理性心理造成的。投资者认为,对于上涨(获利)的股票,相对价格肯定提高,那么后势下跌的可能性加大,而对于下跌(套牢)的股票,相对价格减小,后势上涨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大。这种心理是基于股票,上涨越高,风险越大,下跌越深,风险越小。
当然,处置效应产生的原因还有很多,也有一部分是如下方式理解的原因:
如果我是涨了就卖,跌了就持有的话,那么我最后总是成功的,因为套牢的股票总有出头之日。反过来,如果我是跌了就卖,涨了就继续拿着,那么涨的股票还有可能跌回去,最后不但涨了没赚钱,跌了就更赔钱。
处置效应在实践中并不少见,我们周围的投资者(包括你我在内)大都如此。国内研究者对中国股市“处置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投资者更加倾向于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而且这种倾向比国外投资者更为严重。而且,在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中均存在着处置效应。
处置效应的基本结论是投资者更愿意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而且盈利越多越倾向于卖出,亏损越多越不愿意卖出。这种持有亏损股票而过早卖出赢利股票的“售盈持亏”心态在国内和国外投资者中同样存在,反映了人类的天性。
所以平时经常会看到一些人在一只股票套了几个板以后都变得麻木了,即使再下跌几个板都不会有什么大的影响,就像我们通常说的“虱多不痒,债多不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