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驰,本质上是两段同级别走势的力度比较。这里有三个关键词,第一个是同级别,比如说30分钟走势与30分钟走势相比,这是可以的,但一个30分钟走势与5分钟走势就无从比较。
第二个关键词是走势,背驰的比较一定是上涨与上涨、下跌与下跌、上涨与下跌之间的比较,盘整与盘整之间是不存在力度比较的。
第三个关键词是力度,背驰比较的是两段走势的力度大小,比如说30分钟走势a与b,b的下跌力度相较于a的下跌力度要小,就可以成b相对于a背驰。
力度的比较最直接的方法就是K线图。以下跌为例,下跌的斜率大小、时间跨度长短,都是判断力度的主要依据。同样的时间跨度里,下跌的斜率越小当然就意味着下跌的力度越小。但这种方法太过于模糊,无法直观地阅读。
其次是利用均线来比较力度。以5日线与10日线为例:一个30分钟的下跌由a+A+b组成,其中A是该走势的30分钟中枢,那么就需要考察a与b两段走势的5日线与10日线的交叉面积。所谓交叉面积,就是一段走势中,金叉到死叉或者死叉到金叉之间的闭合区间的面积。
上图中为标准的a+A+b走势,a和b中,5日均线与10日均线的金叉到死叉的面积即为交叉面积,背驰的比较是b段的交叉面积与a段的交叉面积大小比较。
再次是更加直观的方法,用MACD来辅助判断的背驰。因为MACD的计算特点,能够比较直观地观察出走势之间的背驰。
在第一章第一节中,两个中枢后的买点,其实就是背驰点。对于a+A+b+B+c的走势而言,c与b形成背驰后,回升是百分之百的。因为这可以非常严谨地推论出来,就不在这里介绍了。
标准的背驰,指的就是两个中枢的趋势背驰。a+A+b+B+c走势中,A与B是该级别走势的中枢,a、b、c一定是次级别或者次级别以下级别的走势,而当c段的力度小于b段,即形成背驰,其后的反弹至少回升到B的下沿。而通过MACD来判断背驰,就看c段与b段相对应的DIF与DEA。
上图中,两根竖线将走势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下跌、中枢、下跌。
通过观察下跌部分的MACD可以看出,c段的线比a段更高,并且c段的绿柱子比a段的更短,面积也更小,这时c段相对于a段构成标准的背驰,c段成为背驰段。在大级别走势中,尤其在月线级别以上,这样的背驰后面往往是一个时间与空间跨度都比较大的上涨。而精确的买点如何寻找,就要考察背驰段的内部结构。这可以通过次级别的走势来判断,因为次级别的走势如果要完成,就必须要有一个同级别的中枢。同样的,次级别的走势也是至少由a1、b1、c1三段构成,这样就可以继续考察c1段与a1段的力度,如果形成背驰,就继续向次级别考察c1段的内部结构,这样的推演可以一直持续到1分钟走势图中,从而定位出最为精确的转折点。卖点的判断与买点相反,也就是判断两段上涨走势的力度,判断方法与下跌中的判断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