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担心,发行股票会减少银行存款,威胁银行专营资金的地位。这种想法来源于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下,把银行体系作为社会资金融通的唯一渠道所形成的观念。
这种观念误导不仅在我国有,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之初,也主要依赖银行体系强制吸收低廉的社会闲散资金,又用较低的利率发放贷款,支持经济,而对存款人而言,往往只能获得实际的负数存款利率(即利率水平赶不上物价上涨水平)。
其直接后果是存款人的积极性低,消费早熟,储蓄不足;场外金融市场即黑市借贷滋生;政府为维持间接金融的垄断地位,又给黑市金融市场以严厉的打击,整个社会闲散资金利用率无法提高。可以说是得不偿失,适得其反。这是金融压制政策的结果。关于这一点,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肖在《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一书中有精辟的论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引进了“直接金融”的概念,鼓励金融市场合法发展,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作为以银行为中心的间接金融的必要补充,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种趋势,不仅在我国,其他国家也同样存在。
以美国为例,该国银行业发达程度居全球之冠,但证券业的发展并未因此而受冲击,相反其发展日益加快。近年来,为预防,经济衰退,美国银行放款利率曾一度下调,但工商贷款却未见明显上升,而证券发行却连月猛涨。
其主要原因是:银行放款一向谨慎,而工商企业对过去被银行催收欠帐还记忆犹新,认为借款使用不自由,不如发行股票吸收资金那样灵活。1991 年一季度全美证券包销数字达到1080亿美元,超过1990年每季平均数的50%。其中股票约占15%,且增长势头还在加快。
据统计,目前全美已有股民5200万人。1991年通过发行新股(普通股)吸纳的资金到5月上旬已达191亿美元,全年已超过400美元,预计1992年更将达到500亿美元以上;而相比之下,1990年全年仅达192亿美元。
发展中国家也是如此,1989——1990年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从股市中新筹集的资金总额达上百亿美元,股票总市值在过去十年内增长7倍,总市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6%提去高到32%。
股票集资之所以如此受欢迎,关键是其融资环节少,成本低;无期限制约,可灵活运用;集资面广,风险分散;资产流动性大,容易组合;投资责任约束性强,效益高。
发行股票会否影响存款?从短期的、静态的来看,银行存款总量变化不会太大,结构则有可能改变,即居民储蓄存款可能会有所下降,但企业存款及资金会有所上升。需要说明的是,储蓄下降金额不会超过股票发行筹资的金额,而只会比后者少;因为部分居民是用手持现金而不是到银行提现去购买股票的。
而从长期的、动态的来看,可能会有一部分存款转移到股票上去,引起社会资金分布点上的变化。但只要有计划、有管理地进行,这种变化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目前,全国银行支付储蓄存款利息年匡算高达600亿元之多,负担已够沉重;而在目前全国银行贷款总量中,约有20%为逾期贷款,其中相当一部分为呆帐或死钱。
在当前企业预算约束软化的情况下,一些企业对银行贷款“敢借敢花敢不还”,躺在专业银行身上吃“大锅饭”,而专业银行又被迫吃中央银行的大锅饭, (据典型调查,近三年来, 些省市专业银行每年新增贷款中30%至50%为来自国家银行的短期贷款)形成一种不良的倒逼机制,导致银行资产质量恶化。
这是长期以来企业单纯依靠银行贷款来维持生计所造成的恶果。现在发行股票,分流一部分社会资金,把资金风险由银行一家承担转化到社会公众承担,这对于提高金融资产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不仅如此,由于投资渠道单一,金融工具短少,很大一部分社会闲资无法利用。就全国来看,居民手持现金估计有近3000亿元,且还在继续加速增长;而在另外一万多亿元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中,又有约30%的活期存款,总额近3000亿元,这部分存款,银行基本上无法利用,反而要支付30多亿元的年息。两项合计近6, 000亿元。现在通过发行股票,以较高的预期利益为刺激,把这部分目前尚无法利用,而居民又暂不愿作其他投资的资金中,哪怕15%吸纳到生产之中去,就可以为国家提供900亿元的长期性建设资金。其资金潜能不可谓不大。
有人担心,搞股票集资会刺激投资膨胀,冲击市场,冲击物价。应该说,这种担扰不无道理。因为股票集资大多是用于长期投资,控制得不好,确有可能拉大基建战线,刺激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双膨胀,形成冲击市场的力量。
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投资可能失控不是股票集资方式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管理问题;管理得不好,不仅股票集资会出问题,发行债券乃至银行间接融资都有可能出现问题。过去我们没有发行股票,但由于管理上的失误也曾一度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信用膨胀、投资膨胀和消费膨胀。
所以说,我们既不能因股票集资多是搞长期投资、潜伏着投资膨胀的危险就否定它存在的价值;我们也不能对其撒手不管。特别是当前改革开放思想更深入人心,各地大上项目的劲头很高,而国家基建投资及银行固定资产贷款又控制得很严,各地都想通过股票集资大搞基建,对此如稍有放松,就会造成严重后果。
在这方面,马克思也曾早有警示。他说,当股份公司在各个行业大量成立,“而不考虑国家的生产能力”时,“那末它的活动会有怎样的结果呢?"“几乎现代每一次商业危机都同游资和固定起来的资本之间应有的比例关系遭到破坏有关。”所以,我们在发展股票集资的同时,一定要做好融资管理和产业政策方面的合理引导。要严格控制,使股票发行在国家的计划内进行,防止一哄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