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成色的鉴别法
众所周知,黄金是稀有贵金属,“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就是说光阴是珍贵的,但也反证了黄金是贵重的。因此在购买金饰品时,需要认真对待,正确识别黄金首饰的真假或黄金成色的高低。世上有君不识货,黄锕当黄金,鱼目混珠,结果受骗上当,这样的事例为数不少。那么,如何掌握和运用黄金识别技巧呢?无疑需要专门学习和实践。现代化的鉴定方法是运用光谱反映的化学原理进行的,对黄金成色鉴定的精确性较高。但这种鉴定方法需具备一整套科学仪器设备,只有大型的冶炼企业和科研单位做得到,不适用于民间日常需要。为此,我们在这里着重介绍普遍适用的传统鉴别法,即运用传统的试金石、对金牌和硝酸等工具,结合目测来确定黄金成色。这虽然不可能达到采用仪器那样精确的程度,但大体上能符合实际需要,其准确程度可以达到99%,误差不到1%。
我们对于金银成色的鉴定是通过观测、试验、对比、分析、计算等步骤进行的。观测,就是察看金银表面的颜色、光泽形状、产地、戳记等,使对黄金有初步认识便于进一步试验。试验分为初步试验、磨对试验和物品试验。初步试验就是通过用手掂重量、折软硬、试弹力等方法检查其物理性质;磨对试验就是用对金牌在试金石上的磨道与黄金鉴别物品的磨道相对照,确定成色和真假;物品试验是用硝酸、王水、水银等工具对鉴定物进行测定。对比,即把鉴定物与黄金对牌比较磨道上的色泽以确定成色。同时也可把金银的性能和其他金属性能相比较,以防伪造。分析,就根据上述试验结果,再把金银和其他金属的性能进行综合分析,确定黄金的真假和成色。计算,即是对金银附着物上的焊药部分作出正确的计算,并把非金银部分的金属除去,对有杂质的出土金银适当除去损耗率,然后再行计算确定金银成色。按照上述鉴别要领,我们就可以对日常所接触的黄金性质和成色进行分类鉴别。
一、原料金
原料金为加工黄金制品所用,主要有金条、金块、金丝、金叶、金粉等。
1.金条。金条既是原料金,又是群众历来作为储藏手段储蓄财富的黄金品种。它又可分为吹条、拷条、厂条、冲条、港条等种类。
①吹条,一般重量在市称10两(16两制)左右,约312克。其制作过程是将黄金熔化后倒在油漕内,用喇叭形铜管在金条面上吹成凹形小潭,再加油(菜油、青油)使金条面上有鱼鳞般冰块状,闪闪发光。冰块越多,成色越好。这种金条除青金外,不易掺杂混头。若是混金,则条面无光,不能吹出鱼鳞状冰块。这种金条解放前金号出品的很多,底面上还有牌号,现在已经较少见到。
②拷条,以市称1两居多,约32克,也有少数为2两(625克)、5两(160克)、10两(3125克)的。拷条面上有罗纹状,如果有混头,条面上就有麻点或云纹状。这种金条解放前金号或银楼都有出品,在群众中储藏数量较多,目前尚能见到。
③厂条,是国民党中央造币厂铸造的金条,上面铸有编号、重量、成色等,如非伪造,成色和重量均较可靠。
④冲条和厂条相似,只不过它是民间银楼或金作用冲床冲成长方形的1两(32克)的金条,通常只盖出售银楼牌号或“足赤”等字样。近年来,国家冶炼厂生产的大金锭,有的盖有厂名编号和成色,质量较好。
⑤港条,在条面上盖有明显戳记,如招牌名称、九九足金等字样,还附有英文字母,以港秤5两(187克)、1两(含37.42克)居多,成色接近标明的标准。近年来从香港进口的港条,有八角形和圆形,其中间均有圆孔,而且在模子上直接印有牌号、重量、成色等,背面也铸有英文字母、千足纯金(九九足金)等字样。
金条除上述种类外,尚有民国时期的平条,约合市称10两(16两制),俗称纱布条,是因为当时伪统治区为收购买纱布所铸造。
2.金块。金块大小和重量均不一致。常见的以圆形居多,般面上均有戳记,系私人熔炼的较多,成色也有差异。对金条、金块的鉴别,首先要看条块面上是否光润,重量和体积是否相称,色泽是赤是黄是青。通常所说的是七青、八黄九五赤可作参考。此外,观测周围有无破绽,金如粘缝等。然后在试金石上磨金道与对金牌的金道相对照。没有对金牌时按下列色泽确定大体成色(以青金为准则):深赤黄色,成色在95%以上,浅赤黄色90%~95%,淡黄色为80%-85%左右,青黄色65%~70%,色青带白光的只有50%~60%,微黄而呈白色的就不到50%了。
3.金丝,金叶。以往金丝是银楼或作坊用以制作项链等饰品的材料,金叶则为包金用料,因而在群众中并不多见。金丝可用手折软硬,试弹力。凡色泽较赤性质柔软的,成色较好,有弹性的因含有铜质,成色较差。金叶可根据颜色、折叠时有无硬性来测定其是否有混金。上述原料金均可捏或团状后在试金石上磨道对比,并用硝酸测试真伪。金叶还可用火烧,看其是否变色以作判断。
二、首饰金
首饰金是日常生活中见得最多的黄金,细分有实器货、镶嵌货、焊头金等品种。
1.实器货。它指用足金制造的饰品,如镯子、戒指、挂件、耳环、发簪、挖耳等,这些饰品以足金、青金或者小混金制造,我们可以通过辨色泽、掂重量、折软硬、查疑点、试弹力等方法测定其真伪,然后在试金石上磨道,按照金条金块的对比办法确定其成色。
2镶嵌货。一般以大混金或K金制造,解放前的银楼多用九呈、七呈作为大混金标记,解放后以K金(18K、14K)和六呈、五呈(呈即成)混用,现在则以K金为主。为此,对大混金镶嵌货的识别可以先查其内部有无成色标记,是何时期的产品。如解放前的镶嵌货,含金量普遍不符合标准,均略低于标明成色。特别是有焊药的首饰更是如此,九呈只能八折或略高些,七呈只有六折。那时候的K金也不符合标准。18K只有65%或七折,14K只有对折或更低。解放后出品的镶嵌货一般符合要求,但出品先后也有不同。在1982年前按每K4.15计算,在1982年以后就按每K4166折算。为了防止伪品混入,可用锉刀在饰品上用锋角深割后再用硝酸点试,察看其真伪。
3.焊头货。指足金用焊药制成的饰品如项链(现在国内项链己不用焊药)、耳坠、空壳鸡心、菱等。由于焊药金成份有80%、60%、30%不等,可以下列公式计算成色。
饰金成色={[(总重量-焊药金毛重)×黄金成色}+(焊首金毛重ⅹ焊药金成色)}÷总毛重数
三、器皿金
器皿金都是用大混金制造的,如表壳、笔尖、金牙、奖章等,其成色基本上能照标明戳记略除用焊药部分计。表壳的金含量,解放前制造的较低,如14K八角形表壳,只有表层含金,内层则为铜质,而且含金成色只有2.5折左右。笔尖一般均为5折,其中有白光或无弹性的是铜质或铱金铜笔尖。金牙中呈暗黄色无光的,用硝酸点试,冒绿则是铜质。金牙以臼牙成色较好,约为75%,门牙成色只有65%~70%。市场上常有所谓“金丝边眼镜架”,实际上除极少数是K金制造外,绝大部分均是镀金的。
四、工业金
这是工厂向银行配售的黄金,作为工业或科研上应用后的边角料,其成色可根据配售成色再视有否杂质混入,需进行扣除或在熔成条块后再确定成色
五、金币
不论国际上或国内铸造的各种金币,均有法定重量的成色。除伪造的外,可根据其重量成色复核(金币要注意有否磨损,这对重量有影响)。
六、包金
即白银饰品外面包上黄金。包金是用金叶以手工方法包在银胎或铜胎上的,包金的金叶层数不一样,少的包1层,多的包2层至4层。包金分为土叶金、包叶金、飞叶金。土叶每张长2寸,阔2寸,重量为1钱;包叶每张长3寸,阔2.5寸,重量为4分(广东叶);飞叶每张长1.5寸、阔1.5寸,每10张为1分(苏州叶)。一般对包金鉴定都是用估计方法,可用试金石磨划,估计金叶厚薄,结合饰品的体积大小估计含金量。包金磨道方法与黄金磨道方法有所不同,包金磨道是将包金按在试金石上直磨次,直到磨出银胎为止。磨时要直,保持原来磨道位置,如随磨随移动位置,就容易增长金道长度,影响估计金量的准确性。磨时要用常力,不要过猛和过小,用力要一致。在鉴定中,还应注意饰品的里、外磨损程度,来估计金的厚薄程度。另外还可以根据颜色来估计包金厚度:包一层的是浅黄色,包两层的是正黄色,包三层以上的是赤黄色。同时结合饰品物面积尺寸和使用时间的磨损程度来估计含金数量。
有的人鉴定首饰品的真假、成色高低,往往光看牌号,只要上面注明某某银行,某某厂生产,就以为肯定是真的,不会错成色“戳记”、“足金”、“赤金”等字样,就认为一定不假,这未免简单。目前,社会上少数不法分子为了欺骗群众,不惜制造假牌号,仿制戳记,用稀金甚至黄铜来冒充金。因此,无论是金条、金元宝,还是首饰品,都要根据实际的鉴定,确认真假或成色高低。
近几年来,从矿山流出来的黄金增多,一些人通过各种渠道自行熔炼后在社会上私自买卖,同时从港、澳等地流入黄金饰品也日渐增多,这对金银管理者和消费者来说确是挑战,要求我们提高鉴别能力。从目前情况看,来自港、澳等地的产品,除了用焊和饰品插头等以90%的黄金应用外,其成色基本上正确。个别私营银楼产品成色略低,但差异不会过大。但从矿山流出来的黄金,冒制港澳名牌金块(如周生生八角形的1两重金条标明成色999和解放前名牌银楼的饰品,则鱼目混珠,令人受骗的风险较大。根据我们对比,凡是冒牌的金块,大多采用套色,戳记文字较粗糙,在试金石上成色均低于标明的戳记,有的差异较大。冒牌首饰内部的戳记不完整,首饰制造粗糙,型式也不同,如天元戒均用水流漕制作,看似很大,实际重量较轻,而且饰品成色低于国家定点厂供应的首饰,有经验的人是容易识别的。